杭州:把垃圾处理变成“美丽事业”

2011年10月17日 14:26中国建设报王庆

中国园林网10月17日消息: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激增,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由此也带来了垃圾的大量增加。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已成为世界上垃圾包围城市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开始寻找破解“垃圾围城”窘境的途径。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在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以及垃圾文化的研究与弘扬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杭州模式”垃圾清洁直运

有人生活的地方必然有垃圾,垃圾问题是城镇化推进中难解之题、必解之题。

为突破垃圾围城的困局,2009年开始,杭州全力打造“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坚持直运为主、中转为辅,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分散为主、集中为辅,总结推广桶车直运模式的经验做法,开展动态管道直送模式试点,抓好现有垃圾焚烧厂改扩建和新建垃圾焚烧厂选址,提升改造老城区现有垃圾中转站,推进垃圾集疏运模式、中转模式、末端处理模式的历史性调整和转变,实现垃圾处理环节的低碳化。

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大管家”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环境集团)两年来投入了新型直运车292辆,直运四轮电瓶清洁车194辆,原来主城区373辆人力三轮垃圾车全部下岗。

清洁车及垃圾分类双腔运输车解决了垃圾在运输中的“跑冒滴漏”,白底蓝字的直运车辆成为杭州市的一道风景。杭州市民情民意办公室今年8月的调查中,杭州市民对垃圾“清洁直运”的满意率达到79.9%。

截至2011年8月,杭州5城区41座垃圾中转站完成提升改造,其中直运替代模式(拆除)4座、以车代机模式23座、厢车对接模式14座。中转站垃圾不过夜,污水也不会排放,而是由直运车运到天子岭。改造提升一座中转站,能使周边1公里半径约3.7万市民受益。

杭州自2010年3月开始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对应红色、蓝色、绿色以及黄色垃圾桶。实践中垃圾不分类、分错类的情况却相当普遍,于是在杭州一些小区便有了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实践。“紧箍咒”的确让垃圾分类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11年6月,共有843个小区已经推行垃圾分类,约占杭州所有小区的55%。

实施垃圾清洁直运两年来,杭州实现了主城区垃圾中转站的零增长,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的零突破,实现了老城区垃圾收集直运一体化管理,杭州模式在全国广受瞩目。

天子岭公园垃圾山的衍生

“原来小区垃圾站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现在这么干净,垃圾都去哪了?”自推行垃圾“清洁直运”以来,不少杭州市民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了让市民全方位了解杭州垃圾分类的现状和处置情况,养成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的好习惯,2011年4月,杭州市开通了首条生活垃圾处理体验线,参观线路包括垃圾收集、清洁直运、循环利用及生态恢复的整个流程,沿途经过社区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以及沼气发电厂。

“这条旅游线路非常受市民欢迎。目前每天来预约的市民有100多位,旅游日期已经安排到明年6月了。”杭州环境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占地1840亩的杭州天子岭垃圾堆场改建的生态公园里,许多市民连连啧啧称奇:“真没想到臭气熏天的垃圾场也能变成这么漂亮的公园。”这条“垃圾游线”让市民免费体验了垃圾从收集、运输、处理再到综合利用的整个过程,把清洁、低碳、环保、文明的理念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作为国内第一家建在运营垃圾场上的生态公园,天子岭从1991年开始运行至封场,杭州市第一垃圾填埋场累计填埋处置城市生活垃圾900多万吨,为杭州市民服务近16个年头。“天子岭留下了每一个杭州人的生活碎片。”2010年在已封场的第一垃圾填埋场的上方建成生态公园(一期)并对外开放。公园总绿化面积约8万平方米,园内游步道长1400米,种植“市树”香樟、“市花”桂花等103种植物1万多株。这个生态公园每天约吸收二氧化碳约7.6吨,相当于减排了8万多人1天的二氧化碳产量。

垃圾是放错的资源,一组数据支撑了这个观点:环境集团的沼气发电,每天可以减少108万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300个植物园的净化功能。每增加一条直运线路每天可以减少垃圾运输里程10公里,减少对沿线5万户居民的臭气和噪音污染影响,相当于1公顷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减排量。

以文化为引擎彰显垃圾文化

如果说把垃圾场变得低碳、美丽是一种智慧,那么把垃圾和文化联系起来,以文化为引擎推动生态则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2010年9月,杭州史无前例地开展了一场关于垃圾的论坛――第一届垃圾与文化研究论坛。这个论坛很有趣,来参加的不是垃圾处理专家,而是心理专家、环境学专家、艺术家和社会学家。一场绿色头脑风暴让人们眼界大开。2011年该论坛移师北京,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

把垃圾与文化结合得这么紧密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杭州环境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芦俊的理念密不可分。经过不长时间的交谈,你就能感觉到芦俊对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活、文化与心灵的更深层面的领悟,也就不难理解垃圾为什么可以与文化并蒂。芦俊告诉记者:“垃圾处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大意义上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除了政府的重视、财政的投入、技术的支撑,它更关键在于文化的引领和民众的参与。因为垃圾处理的核心最后是减量,而真正减量的源头在于每个人。每个人的改变关键在于心灵的启迪。那么心灵的启迪需要文化来化人,需要艺术来养心。”

9月26日,在杭州实施垃圾清洁直运两周年之际,由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办,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绿色风行为绿而行――中国第一届垃圾与文化书画展”在浙江图书馆内开幕,这是杭州实施文化引领、推进垃圾处理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垃圾与文化研究的一件喜事。

此次书画展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的艺术感悟,也是城市垃圾处理文化的集中彰显。书画展共展出围绕环境主题而创作的书法、绘画和摄影作品135件,通过这些垃圾与文化联袂的书画佳作,人们可以读出书画家们以义行善谱写绿色风行的崭新旋律,读出关心环境者积善成德的境界追求,读出每张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垃圾与文化的对接,对唤起全社会对城市垃圾处理的关注、关心,让更多的人关注垃圾、关注民生,让更多的人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荐阅读:

深圳绿化新景观 “营养快线”挂树上

海南海口将建大型绿化苗木良种基地

从绿化发展看苗木行业前景趋势

江西省绿化基金会在宜春成立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