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14日消息:去年年末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会议,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不断升温。国内也随之开始了新一轮植树造林高潮。为在“碳权市场”占据主动,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林业碳汇,碳汇造林项目争相上马,“碳汇林”作为一个全新的造林概念异军突起,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争相“安家”。
有项目是否就意味着高额的回报?面对目前社会上一部分基于对林业碳汇及其市场缺乏常识性理性认识而争相展开的林业碳汇项目,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副司长、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怒云提出了她的担忧,她说,作为一项市场行为,林业碳汇交易所需各种条件在现阶段还欠完备,由于林业碳汇的价格主要由交易双方协商决定,所以碳汇林项目的实施一定要注意交易的双边性,找到购买者再上马项目,切莫盲目实行单边碳汇造林项目。
林业碳汇前景被看好
自《京都议定书》引入了一项灵活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 允许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和碳汇项目开始,碳汇蕴藏的巨大商机开始显露。人们认识到,二氧化碳吸收量已成为一种商品,可以用来交易。
2007年,国际碳市场交易量达29.83亿吨,交易额达640亿美元,2008年交易量上升为48.11亿吨,交易额攀升至1263亿美元。据预测,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将达2500亿美元-3000亿美元。而另一项研究表明,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由此产生的碳汇相对工业而言成本较低。于是,一些人开始把林业碳汇称做“绿色黄金”。
“碳汇林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相对于传统林业,碳汇林业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而且可以有条件地通过碳汇贸易获取收益。从理论上讲,企业和个人所造的林木都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那么,能否把捐资造林视为一项碳汇投资,期待收益呢?
“绿色黄金”交易尚需条件
李怒云指出,碳汇林业发展不仅要考虑碳吸收,还要考虑对当地农民增收、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等内容,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并不能说展碳汇林业就一定会产生可在国内外碳市场交易的碳汇。
从种下一片林子到获得碳汇收益,这之中还需要一系列条件的成熟。李怒云表示,目前困扰林业碳汇交易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作为一个市场有很多不成熟之处。就卖方而言,要进入市场需要有4个环节:一是要有生产环节,二是要有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三是要有与国际接轨的计量、监测、核查,四是要有第三方认证、注册。就我国而言,在第一个环节中,即营造碳汇林时,要注意必须有明晰的产权和严格的额外性。即所营造碳汇林必须是专门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实施的项目。没有按照碳汇造林系列标准进行的造林项目 ,所产生森林碳汇不能用于交易,这个额外性很多企业并不了解。第二个环节中,目前全国确已有10家科研机构具备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资质,但计量和认证需要付出费用。至于第三、第四个环节,由于目前相关的交易政策还未出台,认证、注册的相关规定也正在制定、完善中,可以说,在国内林业碳汇交易还没有成熟的市场监管机制。作为林业碳汇的投资和生产者,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
林业碳汇价格主要靠协商确定
在目前已成交的碳汇交易中,被普遍看好的“绿色黄金”究竟能卖多少钱?面对国内一些不切实际的炒作,李怒云同样表示担忧。她说,事实上,在目前碳汇市场的交易中,林业碳汇交易量和交易额都非常低。据美国官方研究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森林碳汇交易量530万吨,交易额3710万美元,分别占全球碳交易总量和总额的0.1%和0.03%。目前,林业碳汇的价格还多数由买卖双方协商决定。
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我国政府已批准并得到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有900多个,但只有2个林业碳汇项目。其中,由国家林业局主持实施的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2006年开始在广西苍梧、环江县营造4000公顷人工林, 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支付200万美元,约购买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每吨4.35美元,这一价格远远低于当时国际碳市场上工业减排项目的交易价格。而2009年的中国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也是仅以每吨6.5美元的价格出售其部分碳汇。在当时的国际碳市场,工业减排项目的价格已经超过每吨20美元。
林业碳汇可为中国企业提供“减排缓冲期”
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林业碳汇市场实现森林生态价值的补偿,国内工业企业希望通过捐资造林获得碳汇以实现社会口碑和低成本的碳减排双重收益。那么在近期各种条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这些愿望的达成还有没有出路?随着我国每年8000多万亩造林进程的推进,再过几年我们将没有新的土地用于造林。一旦我国开始承担减排义务,我们发现低成本的碳汇都做了无偿贡献又该如何?怎样在现阶段把低成本的碳汇拿到我国企业手里?
李怒云表示,在现阶段,林业碳汇依然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一个减排的缓冲期。2010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其模式就是企业捐资到该基金会,由碳汇基金会组织开展碳汇造林项目,然后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 ,并在网上公示,为企业提供相应凭证。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好口碑,更重要的是,这种造林方式符合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所产生的碳汇具备了今后进入市场交易的潜质,有可能抵减未来的排放量,这就具备了林业碳汇交易的雏形。
对于现阶段希望捐资开展营造碳汇林项目的企业,国家林业局相关部门给出的建议是,要尽量参与以由具有相关资格资质的部门为主导的营造碳汇林项目,如捐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对于自主开展的林业碳汇项目,一定要先找到购买者,二是要考虑以销售碳汇为目标的造林是否能达到经济平衡 ?同时,所开展的造林项目,一定要按照碳汇造林的相关规定,请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碳汇监测计量,还要通过认证、注册,这样的造林才是碳汇林 ,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