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峰镇近年新建的沿河沿路百米宽林带工程
中国园林网12月13日消息: 近年,沁水县沁河两岸山愈清水愈秀,环山公路上林间散发出的独特气味沁人心脾,让人流连忘返……浓密的天然林之所以保护得如此完好,得益于这个县良好的生态建设思路和林业战线干部职工长达十年的不懈呵护。
政府出手 实施天保工程
2001年,沁水县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他们果断停止采伐,依法对全县132万亩集体森林实行常年管护。全县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000立方米,森林火灾损失率连续六年控制在0.05‰以下,有效保护了天然林资源。他们采取“封飞造”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国土绿化进度,全县累计完成植被恢复造林4.2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同时,他们还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把林场大部分在职职工推向护林、造林一线。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不仅大大加快了沁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步伐,也给沁水林业的飞速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标志,这个县林业建设重点由用材林为主转变为生态林为主,实现了“砍树人”向“种树人”角色转移。坚持保护资源与植树种草相结合,工程造林与城乡绿化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由边建设边破坏向全面治理转变。对天然林实行全面禁伐,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的林业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联合造林护林的社会氛围形成。停止天然林采伐,各地积极开发新产业,拓展了新的生产就业门路。
十年天保工程建设,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全县人民对“打造绿色沁水,建设园林式生态县城”充满了信心。
创新机制 提高管护水平
沁水是个林业大县,林地面积达到275万亩,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与广大林区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他们创新森林管护机制,坚持实施“山上护林和山下富民相结合”战略,帮助农民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内在潜力,在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基础上,使全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全县14个乡镇242个行政村,以及县国有林场等天保实施单位,按照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要求,不断总结天保工程实施中的经验,确保完成森林管护任务。他们认真落实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目标责任制,县乡村管护人员每年层层签订责任状和管护目标合同,建立了完备的管护责任体系,并对管护人员实行集中培训。对管护人员实行责任书、责任卡、上岗证、巡山日志表管理,建立档案备查。将管护人员以乡镇为单位组织起来,每人一辆摩托车,配备彩旗,统一着装,佩戴袖章,在重点林区和重点路段巡查管护。统一巡查和护林员巡山相结合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森林管护效果。
各乡镇还要求每个护林人员配备联络通讯工具,全天候保持联系,避免防护失控现象,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每次开会查看管护人员巡山日记,每半年对管护人员进行一次考核,增强了管护人员的责任心。同时,他们积极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在代号为“天保行动”等专项斗争中,共出动林政执法人员300多人(次),查处各类森林案件54件,依法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45人,收缴木材200余立方米,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2.5万元。实行“一级核算”,严格财会制度,保证合理运行。
截至去年,全县到位天保工程资金2151.24万元,天保植被恢复工程国债资金到位665.9万元,市、县配套资金18.2万元。建立管护责任区15个,划分小区341个。建成4个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站,在公路两侧林缘地带拉设网丝围栏66.5公里,设立封山禁牧标志牌200个。完成飞播造林4.1万亩,封山育林6.6万亩。通过多种经营,解决职工分流难题,使大尖山国有林场因停伐转产的65名职工先后在林场兴办的家具加工厂、小料小材加工厂、煤球厂就业。
成效显著 造福周边群众
实施天保工程十年来,沁水县境内沁河沿岸190余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生态效益方面,降低了森林资源消耗,减少了森林资源商品性采伐,累计减少森林资源商品材消耗5.3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森林覆盖率由38.6%增长到48.3%,森林面积增加了38.8万亩,平均每年增加林地面积4.3万亩。森林蓄积量由246万立方米增加到511万立方米,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
社会效益方面,由于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每年沁河排泥排沙量大为减少,为黄河下游提供了生态保障。
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天保工程的森林管护和封山育林等有效措施,使山区人民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每年周边群众采集连翘60余吨,每公斤价格达到10余元之高,仅此一项增收近百万元。采集山桃、山杏核120吨,创收36万元。采集松子36吨,创收100万元。周边部分乡村的农民,还依托森林资源养蜂、培育食用菌、种药种菜增加收入,他们生产的“沁花牌蜂蜜”畅销全国,出口东南亚,每年创汇500万元以上。
推荐阅读:
(来源:晋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