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千年瓷都新森林经济风生水起

2011年12月27日 10:54中国绿色时报 焦玉海 林萍 黄海

中国园林网12月27日消息:走在福建省德化县城与乡村,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冲击着眼球:在县城街道,白瓷的世界让你目不暇接,弥勒、观音、茶具、餐具……瓷器装点着每个角落,展示着千年古瓷都的风韵,让人遥想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帆竞舞;在乡间小路,绿色的海洋让人流连忘返,杉木、马尾松、毛竹、花榈木、枫香、香樟、丝栗栲……绿色铺展在每座山头,色彩斑斓中让人沉醉于大森林的魅力。 

林与瓷的故事,在德化演绎千年,林与瓷成为小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元素。到上世纪 80年代,林、瓷仍然占据着德化经济的主导,但是随着炉火熊熊燃烧,德化白瓷行销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林业产业发展却逐渐弱化了。如何才能在确保良好生态的同时,让林业经济重新与千年瓷都的瓷器经济交相辉映,再造德化县域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德化人的选择是:走新森林经济之路,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三赢”模式。 

经营林场化  保护优质生态资源

德化常住人口约27万,有19.4万人居住在县城——小县大城关,像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城镇化进程让德化的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农村,走向城镇,城市化水平达59.5%。“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民向县城集中,政府对拆除旧厝的农民给予补贴发展农林业,同时在县城为其提供限价房,保障进城农民的基本生活。”德化县委副书记王传敬说。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大多数人不再以砍树谋生。德化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股份合作、联户经营的路子,通过林场化建设,实现林地经营管理的规模化,经济、社会效益被成倍放大。 

离德化县城43公里的南埕镇枣坑村有230户700多人,目前真正在村里生活的只有140多人。除了边边角角513亩耕地,4万多亩集中连片的林地才是村里经济生活的主角。“村里从2005年7月成立枣坑股份合作林场,管护经营面积2.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3万亩,没有砍过一棵树木。”林场场长张长江告诉记者。 

张长江说,经全体村民同意,林场将每年每亩12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助金,80%用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级公路维护及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补助等,还聘请了15位护林员,剩余的补助金年年滚存。“我们成立林场的目的就是管护好林子,生态公益林不能砍,其他的树木也不能动,这是全村老人、孩子的最基本保障,我们计划发展森林旅游,搞森林人家。”张长江说。 

目前,德化县已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104个,经营面积75.1万亩,再加上106万亩生态公益林,全县70%的森林资源实现规模经营,得到了有效管护。这一点,在森林蓄积量的变化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德化森林蓄积量最少时只有400多万立方米,目前已经达到1309万立方米,占到整个泉州市的56%。 

“生态是德化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后发优势,我们的目标就是将森林资源消耗降下来,创建‘森林德化’,实现绿色增长。”王传敬说。 

产业生态化  不砍树能致富

“德化是泉州有山的地方,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区县。”德化县林业局局长连硕卿说。 

对于泉州、厦门等沿海城市的人们来说,森林是最稀缺的资源,是最令人向往的天然氧吧,位于其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德化无疑具备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要从山区林业向城市林业转变,从产量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以前提到林业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砍木头、卖木材,现在要从单纯的木材经济向大生态经济延伸,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种养、油茶产业等非木质产业,实现不砍树、少砍树照样能致富。”连硕卿说。 

12月9日,记者在龙浔镇大板村龙盛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组培室看到,一排排金线莲组培种苗整齐地生长着,这些种苗有很大一部分,将在来年种植在公司刚承包的1000多亩天然阔叶林的林下。公司负责销售的陈嫣茹告诉记者,组培的金线莲干品4600元/公斤,而在林下种植的野生状态下的金线莲干品则能达到1.2万元/公斤,且供不应求。“现在周围很多村庄的村民都到公司买种苗到林下种植。”陈嫣茹说。稀缺的金线莲,经过森林生态的滋润,价值倍增,为德化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依托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4个国家级生态品牌,德化还大力开发了森林人家、野营漂流等森林旅游活动。在岱仙瀑布风景区,卖木耳、香菇、笋干等林特产品10多年的陈玉华告诉记者:“到景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喜欢森林绿色食品,我的收入也跟着增加了,一个月能有几千块的收入。”据统计,今年1-11月,德化共接待游客138.3万人次,直接收入7.61亿元,森林旅游贡献率达90%。 

德化还鼓励农民群众发展油茶、毛竹等特色林业。 目前,油茶林面积 12.5万亩,竹林面积 50.5万亩,分别占泉州的80%和60%。油茶、毛竹等特色林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德化,不砍树能致富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效益,而且这个效益会越来越明显。”德化县林业局党委书记陆木庆说。 

林瓷结合  发展特色化林产加工

小瓷器大产业,小林业大生态。在千年瓷都德化,任何经济活动似乎总能与瓷器扯上关系,林业产业的发展自然也要搭上瓷器这趟顺风车。 

冠林竹木家用品有限公司是位于德化县的福建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之一。企业成立之初就被打上了浓浓的“瓷”烙印:公司主营的木竹筷子搭配德化瓷器的餐具,竹木工艺品与白瓷工艺品配合销售,竹木制茶盘则是一套瓷器茶具使用的必备物品。 

公司常务副总梁书标告诉记者,依托上市公司冠福家用的瓷器销售网络,冠林竹木在2009年投产后的短短两年时间内,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全国的43个分公司9000多个卖点,还远销欧美,去年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今年将突破一个亿。 

“如果没有瓷器成熟的销售网路,我们从投产到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没有个三年五载不可能实现。结合瓷器销售,公司的产品在最短时间内走向了市场,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梁书标说。 

林与瓷完美结合,在瓷都德化还有祥盛、云峰、和德等40多家企业,其结果就是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德化木竹加工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做到全木利用,不留边角剩余物,最好还要与瓷器生产销售相结合,这一优势是德化独有的。”陆木庆说。 

对木竹加工企业的这一定位,使得德化的林木采伐得以有效限制,有力保护了森林资源。2011年,福建省林业厅下达德化的木材采伐指标30万立方米,德化实际采伐了不到10万立方米,而且少采天然林,禁采阔叶树。这些被采伐的木材大部分被加工成了瓷器的配套产品,与晶莹剔透的德化白瓷一起,流向全国各地和欧美市场。白瓷搭配木竹,小县城德化正在特色化县域经济的道路上加速飞驰。 

以林场化保护生态优势,与瓷结缘发展林产工业,突出森林旅游、林下种养、油茶等非木质利用产业,千年古瓷都德化的新森林经济模式风生水起。据连硕卿介绍,到2015年,德化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79.05%,森林蓄积量达到14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38亿元。 

推荐阅读:

云南评估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昆明将建成8条生态隔离带

合肥陶冲湖公园明年7月现“水下森林”

山东昌乐县全力构筑森林防火“安全墙”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