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9日消息: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上,贾治邦说,2012年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改革与发展、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着力维护生态安全,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保障木材供给,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林业多种功能和生态产品、林产品供给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必须在坚持原有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推动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自然湿地只有5.43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全国濒危和受威胁的物种总数已占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15%。生态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制约,生态建设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紧迫任务。必须始终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深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全面构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是必须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充分发挥林业经济功能、拉动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增长的必然要求。我国林地广袤,其中许多林地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众多,水热条件优越,森林景观迷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后,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自觉处理好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双赢,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长中短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壮大绿色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成功实践。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引导农民进一步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增强农民的持续增收能力。
三是必须把保障木材供给作为林业建设的重大使命,切实加强资源培育和保护。保障木材供给,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求,始终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全球资源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木材安全已经由一般的经济问题演变为资源战略问题,并逐渐呈现出国际化、政治化和复杂化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木材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缺口逐步加大。2010年,全国消耗木材4.32亿立方米,其中进口1.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很高,木材安全隐患很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始限制木材出口,依靠进口解决木材供给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立足国内丰富的林地资源,加快木材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强国内木材生产供给能力。
四是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林业建设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各项林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增强林业活力、提升多种功能的根本途径。我国有45.6亿亩林地、29.3亿亩森林、5亿亩自然湿地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和木材等林产品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林业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活力不强。近年来,我们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释放了27亿多亩林地的活力与潜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创新林业体制机制,推动林业科学发展,还得继续依靠深化改革。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增强林业发展动力的根本途径,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林业政策,积极创新管理模式,让林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将林业蕴藏的潜力充分释放。
五是必须把强化科技支撑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着力推进科教兴林进程。提升林业功能,增加产品供给,关键在科技。目前,我国林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3%,我国农业已达到53.5%,林业发达国家更是高达80%以上,同时我国林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快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林产品供给,加强林业科技支撑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十分强烈。不解决科技落后的问题,林地生产力就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就难以增加,防火防虫等抗灾能力就难以增强,林业的功能和效益就难以提升。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加大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创新能力,破解科技难题,强化科技推广,全面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荐阅读:
(来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