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小苗木搭建富民大舞台

2011年02月11日 11:13湖州日报 徐斌姬

中国园林网2月11日消息:日前,长兴县泗安镇三里亭村村民陈明荣与其他几名村民签订了土地承包协议,办理了个体营业执照。从一个普通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占地面积足有1.28万平方米苗木场的老板,陈明荣的欣喜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这几年眼见身边的一些亲戚朋友先后通过种树发家致富,一向老实巴交的他也忍不住动起了经营苗木的念头,现在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如今在泗安镇,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和陈明荣一样从事苗木相关行业。当地村民介绍,泗安镇发展苗木种植已经超过10年,当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3000元到现在的过万,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因为房子周围、道路两旁,还有一片片田头种起的那一棵棵货真价实的“摇钱树”。

早在2000年,泗安镇三里亭村的下岗工人吴加平看到了苗木市场的发展潜力,带领6名下岗工人,投资60万元成立了长兴县长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开始绿化苗木的生产培育和经营,第二年利润就达到30多万元,第一次尝到了种植苗木的甜头。消息传播出去之后,原先抱着看好戏心态的村民们都惊呆了,大家纷纷效仿,在泗安镇境内刮起了一阵强劲的苗木风,几亩、几十亩、几百亩,泗安镇的苗木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着苗木场越建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赚得钵满盆盈。

苗木种植带来的突出效益在环绕泗安镇的浙皖交界地区聚集起了大批苗农,滚雪球般的资金注入和回收催生了崭新的“苗木经济”,技术员、挖树队、运输队、市场开拓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但是,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的泗安苗木腾飞的表面下却藏着令人担忧的隐患。大部分苗木生产仍以低端产品为主,利用的是再生缓慢的大树资源,品种单一、技术落后,散户多而资源分散,货源、销售渠道不稳定,大户们各自为营,信息、技术不能共享,缺乏组织性,部分农户签订的合同未得到履行,陷入维权难的困境,给整个产业的提升和再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面对这种困境,当地工商部门适时地将这些散户集中起来,整合大户优势,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手把手帮他们建起了规章制度,开始规范经营,原先小打小闹、一盘散沙的苗农们摇身一变,成了“执照农民”。有了一个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的对外组织,成员之间共享市场信息、资源,资金流转更为顺畅,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怀揣执照的农民们说话的底气也足了,生意越做越红火,钱包也越来越鼓。

产业发展起来了,部分苗农的销路却没有着落,种得少了供不应求,种得多了又不知道卖给谁,与企业自发签订的合同履约又难,急得刚有一点出路的苗农们抓破了头。这时候,一纸订单替他们解决了难题。通过签订工商部门提供的规范化合同示范文本,单打独斗的苗农们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种多少卖多少,再也不必为销路发愁了,企业也有了货源,实现了双赢。而有了工商政部门的监督,合同的履约率也有了保障。2010年,仅绿萌合作社一家,就与176个大户签订了高达3.8个亿的订单。

在此过程中,一批此前活跃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负责为双方搭桥引线,充当中介的农民终于摆脱了没名没分的尴尬地位,拿到了营业执照,成了一名专事农副产品中介代理的农村经纪人,有了法定地位,杂牌军转职成了正规军,大家伙发展订单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经营步入正轨后,一部分意识超前的人又开始琢磨起了如何提升产品知名度,他们在当地工商部门的指导下,纷纷申请起了商标,为自己的产品提升隐性价值,以便扩大销路,提升效益。长绿特种园林工程技术研究所的“泗安红”商标自从荣获“湖州市著名商标”后,产品远销到了全国30多个城市,累计销售额接近3000万元,亩效益提升到了5000元到3万元。

截至目前,泗安镇的苗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万余亩,销售市场拓展到了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棵苗木通过大卡车源源不断地向外运输,成了货真价实的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的后花园。

(来源:湖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