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杜鹃产业化强国梦何时实现

2011年04月19日 13:11中国绿色时报陆继亮

中国园林网4月19日消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高山杜鹃产业化开发取得了可喜成绩,野生种子人工繁育、野生驯化技术壁垒初步得到突破,人工栽种的高山杜鹃总量达300万株左右,其中少部分已尝试进入园林绿化和年宵花市场。但是,目前高山杜鹃商品化率极低,在高山杜鹃主产地云南,生产者惜售现象突出,种苗有价无市,且生产技术、品种研发较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市场上90%以上的杜鹃都是从比利时和德国进口,高山杜鹃产业化之路可谓任重道远。

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近年来,在比利时、德国等一些国家高山杜鹃已成为花卉产业的支柱产品,是现在欧洲市场盆栽花卉的热销品种,也是园林绿化中常见的树种,市场需求量大,冠幅在50厘米以上的高山杜鹃售价每盆20~50欧元,比利时、丹麦和德国年产杜鹃20亿株左右,产值达数十亿美元。

杜鹃是世界最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品种多达8000-1万个,其中美国栽培的杜鹃花杂交品种已超过5000个、日本2000余个,在寺庙、庭院、城市绿地广为栽种,并在造型、修剪等方面达到很高的园艺水平。在比利时、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杜鹃花已成为一种规模化的产业,西方国家的园林、庭园中随处可见成群的杜鹃花,有苗木出售的地方都有杜鹃花的苗木。据了解,近几年来,高山杜鹃作为年宵花也越来越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追捧,进口高山杜鹃每盆售价在数百至上千元不等。高山杜鹃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为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副会长舒大慧说:“我国是杜鹃花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拥有丰富的高山杜鹃种质资源,全世界有900余种杜鹃,云南就占70%左右。”据初步调查,云南野生高山杜鹃分布非常广泛,目前很多地方还有大片野生杜鹃群存在。滇西高山杜鹃面积最大、品种多达200余个,主要集中生长在大理、迪庆、保山等地,尤其以迪庆白马雪山最为壮观,规模最大,从海拔2600米至4200米范围均有分布,每年4月-6月,满山遍野的杜鹃争相怒放,令人如痴如狂,2005年这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滇中以玉溪市梁王山、昆明市无量山以及曲靖市师宗县菌子山为主,菌子山的高山杜鹃群1.8万亩,拥有马缨花杜鹃、露珠杜鹃、迷人杜鹃、大白花杜鹃、云南杜鹃、鸡毛杜鹃等10多个品种,花色十分丰富,有红、黄、白、紫等多种颜色,每年3月-5月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往观赏。

近日,中国花卉协会杜鹃花分会专家授予师宗县菌子山(英武山)风景区 “中国古老马缨花杜鹃自然群落”名誉称号,这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集中、最古老(树龄100-1411年)和最壮丽的马缨花杜鹃群落,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美学和旅游文化价值。此外,宣威、昭通等滇东北地区也零星分布着大量的高山杜鹃。

众所周知,云南高山杜鹃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但对其研究和利用,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园林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国内仅有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等极少数几家科研单位对高山杜鹃开展过资源、分类等基础性研究工作,虽然近年来云南也有四五家企业投资高山杜鹃进行产业化开发,且成效不错,但人工繁育的高山杜鹃还未实现商品化,对野生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也还处于初级阶段,高山杜鹃的产业价值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加快品种研发步伐是推进产业化进程的基础

19世纪初,英国开始大量收集中国杜鹃花资源,并最先选育出了杜鹃花新品种,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其中云锦杜鹃因其花大、抗性强、具香味、结实率高而受到育种者的青睐,成为20世纪杜鹃花育种中最著名杂交亲本。中国杜鹃资源的引入,促进了国外杜鹃的育种进程,美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国不断选育出新品种,截至目前,全世界注册的栽培杜鹃品种约有1万个,其中欧洲约有5000个常绿杜鹃栽培杂交种。而国内由于对杜鹃花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仅有10余个国际登记的新品种,不仅品种单调,且规模种植品种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极少有我国自主育成的品种,这与我国拥有丰富的杜鹃花资源极不相称。

观赏性和商品性是国外重点考虑的育种目标,它集中表现在株型、叶色及光泽、花朵大小、花色、花期等方面。今后,我们必须充分结合我国资源优势,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育种技术和育种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准则,结合传统和现代育种方法,充分发挥科研机构技术力量和利用企业市场开拓优势,整合和优化各方资源,加快高山杜鹃新品种研发步伐,为做大做强我国高山杜鹃产业打下基础。

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是产业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如果说新品种的研发和创新是实现产业化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大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止技术、种苗快繁、包装等技术研究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生产技术得不到根本的解决,高山杜鹃商品化生产便成一句空话,新品种成果也仅是摆设。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资深专家李世峰说:“目前许多企业或科研单位的杜鹃种苗数量不多,许多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细致深入的研究较为缺乏,且资金投入薄弱,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杜鹃的产业化发展。”

显然,生产技术落后阻碍了我国高山杜鹃产业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一是种苗快繁技术。杜鹃的常用繁殖方法主要有种子繁殖、嫁接、扦插及组培等,云南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发明的飘浮育苗技术为高山杜鹃种苗规模化快繁提供了可能,但在嫁接、扦插和组培技术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商品花栽培技术。近几年,国内对杜鹃的栽培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在比利时杜鹃的栽培基质选择、生长环境控制、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整形、防寒保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高山杜鹃的栽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对大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研究及应用还处于空白状态。三是盆栽高山杜鹃运输包装技术。作为木本类花卉的高山杜鹃,枝干硬等性状给包装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在包装、栽培基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我们期待着早日实现高山杜鹃的强国梦。 

推荐阅读:

“十一五”我国花卉业实现可喜转变

武汉:江夏苗木花卉产业大规模提档升级

福建森林认证:一场林产业的绿色变革

北海罗汉松力求产业链整合 向终端市场迈进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