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园会”为何成为了“中国会”

2011年04月21日 10:25中国花卉网李颖

中国园林网4月21日消息:4月28日,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正式开园。以此为起点,未来数年内一系列国际性园林展将在国内几个城市依次亮相,掀起一波又一波“园林展会热”。为何此类展会“扎堆”中国?“展会们”能给行业以及举办城市带来什么?

因为数量众多,恐怕连很多业内人士对其来由都难搞清楚。今年的西安世园会、2014年的青岛世园会、2016年的唐山世园会与2006年的沈阳世园会相同,是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A2/B1类国际专业展会。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它们“师出同门”,不过属于级别更高的A1类展会,还同时需要国际展览局的认定,原则上每个国家至少10年才能举办一次。另外,2013年辽宁锦州还将举办国际风景师联合会主办的世界园林博览会。面对以上眼花缭乱的国际展会,有些人开始产生疑问:“国际”园林展会何时成了“中国会”?

1999年的昆明世博会将美丽的云南展示在世界面前,昆明国际知名度大幅提高,当地人普遍这样评价那届展会———将昆明的发展速度加快了10年。实际上此类展览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欧洲,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促进城市新区发展、推进园林行业进步等。

作为专业展览,除了展示园林艺术,世界性的园林展会还应该为园林研究、材料生产、技术研发、施工、花卉苗圃企业等园林相关产业提供产品展示的平台。但是从此前展览的内容看,业内人士普遍反映专业内容所占比例较小,很难体现国际国内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展出方式大多是参展城市把各自的某个著名景点缩小后照搬过来,使园林展办成单纯的微缩景观展览,园林艺术含量也值得商榷。上一届沈阳世园会和西安世园会中,国内外城市展园也都占据了展出的主要部分。其中西安世园会国际城市展园28个,内地城市展园40个。这种展出形式与国内的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国花卉博览会两大展会大同小异。微缩景观唱“主角”,这种形式对市民短时间内有一定吸引力,时间长了,只是在不同城市重复建设“世界公园”而已。

费时费力举办规模如此大的展会,经济投入和产出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西安世园会为例,占地面积418公顷,官方公布的总投资金额为20亿元。而据记者了解,很多同类展会的投入不止于此,仅园区征地补偿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国外此类展会都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建造展园的费用一般通过门票和参展厂商的参展费得到补偿;参展商不仅要花钱买展位,还要自己出钱建造展园;建造展园的材料很多由展商提供,这大大减少了政府的投入。

我国的园林展尽管开始走向市场,但仍有很深的行政色彩,展园越建越大,投资越来越多。由于大多定位于长期的城市展园,建造成本较高,给参展城市带来较大负担,以企业为单位的参展商少之又少。因为大部分展园是永久性的,展会过后如何管理经营日益成为一大难题。以较成功的昆明世博会为例,因为距市区较远等原因,园区的人气不断降低,既不是当地市民休闲的首选,也难以吸引外地游客。而作为一个占地218公顷的大型“公园”,只要一开门,每天的运营成本就需20万元。

也有人说,环境的改善至少提升了展园周边的投资竞争力,带动了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算下来还是拉动了城市GDP指数的。但长期算下来,这种几十亿、上百亿的投入,实际上只换取了短时期内的“政绩”。对于普通市民来讲,往往要面临随之而来的生活居住成本上升的压力。

直接参与世界园艺博览会申办、举办到后期管理的当事者,云南省园艺博览局原局长、云南省园艺博览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郭方明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说,世博会这些年开始走下坡路,国外申办局面已经比较冷清。如今面对中国城市的趋之若鹜,包括园林类展会在内的很多国际展会又享受到“大牌的感觉”。作为国内主办方之一,中国花卉协会2008年发布了《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暂行办法》,规定A1类之外的展会原则上间隔3年以上举办。协会相关负责人颇显矛盾地向记者透露到,各地的申办热情很高,协会一直在试图控制,希望频率降低。行业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才能展示出与之前不同的东西,如此一窝蜂式的举办,也许只会过犹不及。

推荐阅读:

风景园林学跻身一级学科 将加强学科建设和消除行业弊端

东方园林:大订单成就大公司

济南园林:银杏一条街5年后或可变林荫道

南京:园林式学校满眼绿色也有“幸福的烦恼”

(来源:中国花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