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大树进城”须转变意识【评论】

2011年06月02日 10:08中国花卉报 小松

中国园林网6月2日消息:继五六年前各路媒体猛批“大树进城”后,今年这个话题又被重提,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对部分城市绿化上大量种植大树、古树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批判。国家林业局和住建部的官员也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要制止这种风气的决心,并下达了相关文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方媒体却在连篇累牍地报道“大树进城”的成绩,称赞这是一件“为市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很明显,中央部委、媒体与地方政府在“大树进城”这一问题上站的立场是不同的,前者强调长期的整体生态保护,后者着眼于尽快“撑起一片绿荫”。结果就造成了现在“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局面,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只打雷不下雨。  

“大树进城”禁是禁不住的。城市绿化种植的大树来源是很多的,有农民自家院前屋后种的,有道路改建、新修设施移植的,有从山林挖的。这些苗木一般是苗圃收购后养几年再出售,在应用时根本没法分辨苗木的来源。加之现在苗圃囤积的大苗少说也有好几十万亩,如果一刀切不让用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显然是不可行的。大树的买卖利润可高达10倍以上,一些地方领导又热衷于种大树,全国绿化委员会2009年下发的《关于禁止大树古树移植进城》通知难免会成为一纸空文。  

要扭转“大树进城”这一“伪生态”行为,关键还是要靠宣传普及科学的绿化观,改变人们的意识。不可否认,很多城市搞“大树进城”初衷是好的,当地市民是欢迎的。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认识误区,树并不是越粗越好,种胸径三四十厘米的大树生态和遮阴效果并不一定比胸径10厘米左右壮年树好。  

国际树木学会对绿化用树的规格有个建议,树干粗最好不超过10厘米。他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同时栽种的干粗10厘米以下的和10厘米以上的苗,经过几年生长后,前者长得比后者还粗。原因是干粗10厘米以下的苗生命力旺盛,移栽后恢复快,而更大规格的不仅移栽难,花钱多,还会出现假活和“移植痴呆症”,成活率也低。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温带地区,移栽大树的复原速度大概是干粗每2.5厘米就需时1年,干粗25厘米的大树复原时间就长达10年!  

凭经验我们也能发现,城市移栽的大树多是病怏怏的,长得旺盛的大树是数十年前种的中小规格的苗木。移栽的大树一般都经过了重修剪,枝叶并不茂密,加之栽后恢复缓慢,很多时候遮阴避雨的效果并不如胸径10多厘米、树冠好的苗子。另外,种植野生大树还会引来病虫害,破坏原生地的生态环境,既不节约,也不生态。  

这些知识业内人士都知道,现在重要的是向一些地方官员、普通市民宣传,让他们也能明白、接受种大树不如种壮年苗的观念,形成用“山苗”大树是反生态、不经济的意识。就像当年声讨城市大面积种植冷季型草坪一样,各种社会媒体、机构齐参与,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群众监督力量,从而扭转了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用正确的声音压过“大树历史文化说”、“种大树改变生态”的谬论。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大树移植的管理,提高技术门槛,确保成活率,以保护珍贵的大树资源。

推荐阅读:

湖北:“大树进城”赞歌唱不得

大树进城 不是挖个坑栽上就完了

标本兼治遏制大树古树进城

乱采滥挖银杏 “大树进城”惹的祸

(来源:中国花卉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