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客的西湖还能“还湖于民”吗

2011年06月27日 09:02时代商报

中国园林网6月27日消息: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作出“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6项承诺。同时,当地政府将考虑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京华时报》6月26日)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作为免费的公共景区,西湖毫无疑问具备了“公地”的所有属性。既然人人都可以免费享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西湖,会不会因为越来越高的盛名所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客流而越发不堪重负,的确并非杞人忧天。

应该承认,景区有属于它自己的平衡和承载极限,超过了这个限度,打破了这个平衡,景区遭遇不可恢复的破坏也就在所难免。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区根据自身的接纳能力,对游客接待能力设置上限,无可厚非。

而不难设想的是,一旦西湖出台了具体的“限流令”,游客吃“闭门羹”恐怕将是家常便饭。对于那些慕西湖美名而来的游客,恐怕高高兴兴出游之前,就得充分做好“失望败兴而归”的心理准备。不过,假如景区“限客”仅仅是在景区的必经之路上设置出入关卡,并增添计数功能,数量达到限额后,便“关门打烊”,此后的游客只能吃闭门羹的话,显然并不恰当,这不仅是对“景区限客”本意的曲解与误读,更是对游客基本权利的侵犯。

事实上,西湖这一自然景区的魅力,其实正在于其开放的属性。不难设想,假如为了西湖“限流”的可操作性,即便真能继续保持免费,恐怕也不可避免地会改变西湖湖岸的开放性,而这不仅将破坏西湖景区的原生态,更与“还湖于民”的承诺多少存在抵触。而西湖的免费开放与客流过度之间,或许有些瓜葛,但却绝非有着必然的决定因素,恰恰相反,公共免费景区的供给不足,其实才是个别公共免费景区遭遇人满为患困境的根源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放更多的公共免费景区,拓展更多的公益化景区,恐怕才是西湖“过劳症”的治本之策。

当然,作为权宜之计,限客等临时措施,或许有望缓解景区的客流压力,但真正意义上的景区“限客令”应该也必须辅之以现代的信息传播技术,以充分保障游客的权利。在这方面,固然是存在难度,但也并非无计可施。景区可以开通电话网站来提供预定服务,并及时通过媒体网站等公开渠道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近期可容纳的接待量,游客在确定出行日期之前也理应可以事先通过网站查询有接待余量的日子,并提前预订。

基于上述视点,只有在限客的同时充分保障了公众的权利,有效避免因为“限流”给游客带来的不便和损失,景区“限客令”才具备了实施的基本前提。一言以蔽之,景区“限客”或许无可厚非,但却不能以游客“吃闭门羹”为代价。

推荐阅读:

西湖申遗完全读本:民间期待 对明天我们有话要说

西湖申遗之路十余年 成功后仍会免费开放

中国申遗剩西湖一根独苗 五大连池选择冷静退出

世园会为西安为世界留下珍贵文化遗产

(来源:时代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