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7日消息:刘章华,男,全国劳模、省十一届人大代表,现任蓬溪县赤城镇林业站站长兼赤城镇莲珠桥村党支部书记。
2000年1月,50岁的刘章华走马上任,当上莲珠桥村党支部书记。当时,该村是省级扶贫村,年人均纯收入800元,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里负债12万元。
10多年过去,莲珠桥村变为年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的示范村。村民依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起生态旅游,办起农家乐20多家。去年底,该村被评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生态文化村之一。
6月14日,记者来到风景迤逦的川中革命老区蓬溪,走近刘章华及凝结了他10多年心血的莲珠桥村。
从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到全县最好的村道
记者:10年前,你已经是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为什么还要来接这个当时没有人愿意干的“烫手山芋”?
刘章华:上世纪90年代,我靠做花卉苗木生意,富了起来,1997年开了遂宁市第一家农家乐,每年纯利润有几万元。而当时的莲珠桥村,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还没有,全村仅有两栋楼房。5.05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中,有2000亩是水。
守着人均三分耕地,村民们广种薄收,好不容易等到猪儿育肥了,粮食收获了,村民只能划渔船、坐轮胎进城去卖。有时遇上翻船,或船不够用,那一年的辛苦就打水漂。
虽然当村支书这个差事 “烫手”,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莲珠桥村的一分子,我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是真富。我是带着这个想法主动上任的。
记者:上任之后,你做了些什么?
刘章华:农村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个是水,另一个是路。莲珠桥村紧靠赤城湖水库,水不是问题,最难的就是路。没有路,外面的产业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出不去。所以,我上任后承诺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我和村里的党员干部通过多方奔走,筹集资金350万元,修通了县城至莲珠桥村每个组的12公里水泥路。今年,我们还在水泥路两边栽上绿化树,这是全县最好的村道。
10年来,村里还建起300栋楼房,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和沼气。电话、彩电、冰箱、甚至电脑都已进入普通村民家中。村里还有活动室、图书馆、健身房、休闲娱乐广场。每个来过莲珠桥村的人都说,的确今非昔比。
靠保护环境致富10年人均收入翻三番
记者:基础设施搞好了,接下来是怎样发展的?
刘章华:莲珠桥村7个组、933户、3296人,只有1087亩耕地,还都是山坡地,单靠搞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肯定没法致富。但我们也有优势:有山有水,环境优美,又靠近县城,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于是,我开始干起我的老本行——植树造林,先让莲珠桥村“绿”起来。近年来,全村新增经济林面积400多亩,栽植枇杷、柚子等优质果树2万多株,既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又美化了环境。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6.2%,绿化覆盖率达99.9%。
我又结合自己的创业经验,带领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农家乐。目前,村里开起24家农家乐,仅这一项去年就创收800多万元。几年间,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三番,现在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乡创业。
记者:下一步,莲珠桥村有些什么新的发展计划?
刘章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仍然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不过,通过几次到外地学习考察,我深刻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我现在想找一个懂管理、懂规划的人才,好好地给莲珠桥村做一个中长期规划。没有长效机制和实施步骤,发展会缺乏后劲。这是我目前最想、最急的事情。
近期来说,我们想在村里做一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为城里人提供周末休闲度假新方式,也为我们的乡村旅游增加个新项目。此外,莲珠桥村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容纳60户村民居住的集中聚居点,已经有20户初具规模,估计年底能竣工。
【见闻】
从1973年至今,这个自称对种树有偏执的基层干部,还保持着一个记录:平均每天种树十棵。凡有空地的地方就要栽树,随着村里除道路外的空地都逐渐被绿色占满,刘章华又开始思考对树进行“提档升级”,栽更具经济价值的,能为村民增收的树。
采访中,刘章华几次提到学习的重要性,表现出对基层工作人才的强烈渴望。他曾多次自费组织村干部到成都市郫县农科村、三圣乡、江苏华西村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他说,过去的10年,莲珠桥好起来了,未来的10年,还要更好。
刘章华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一份朴实而激越的情怀,让一个60岁的基层党员干部,永远葆有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的冲劲和干劲。
推荐阅读: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