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证金遭挪用 山西资源整合后遗症

2011年08月10日 11:12经济观察网

中国园林网8月10日消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本是用于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恢复治理的一项由企业上缴的资金。但它的用途在山西长治市正在走向另一种“改革”。

本报获悉,长治市5月20日印发了一份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的“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下称保证金)”管理使用的通知。

该通知称,将会对保证金的使用进行改革试点,并将吨煤的提取额度由10元提高为20元,资金用途列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接替产业发展和解决因采煤引发的社会问题。

“这与国务院原本出台的保证金使用范围是背道而驰的。”山西环保部门人士担忧,山西本来是保证金的试点城市,这一改革万一被其他城市效仿,那中国煤源重镇的的生态问题,“将会变成一个严重的大问题。”

而事实上,这一现象背后隐现的是,随着煤炭资源改革的快速推进,地方财政收入剧减情况下的一种慌乱和穷则思变,是资源整合的一种后遗症。

试点与改革

山西,几乎是中国最早进入煤炭开采时代的城市,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

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小煤窑在山西泛滥成灾,而滥采滥挖注定周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为恢复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周边人员的居住,2006年之前,包括国土资源部、环保部门等人士多次圆桌,商定了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的诞生。

据环保部门人士透露,当时的想法是,煤炭企业破坏了环境,那就由煤炭企业出钱,按吨煤10元缴纳到当地财政,政府监督,用作治理恢复周边的环境。

2006年,国务院发文同意将山西作为试点,规范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提取、使用和管理。

次年,山西制定《山西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提取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并下发,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

该办法明确,保证金的提取标准为每吨原煤产量10元,按月提取。缴存方式则分为两种模式,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经省财政部门同意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自设帐户储存,政府监管。其余的煤炭企业,上交属地的财政部门专户。

该项资金的用途被列为,矿区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源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采矿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及受灾村庄搬迁;矿区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的恢复,包括国土整治、土地复垦和矿山绿化;与矿区生态保护、治理和恢复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

这些资金的使用方式为,资金归企业所有,财政只是作为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监督和代为管理。每年企业编制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经环保部门批复完毕,就可以根据这个实施方案,到当地财政去申领缴存的资金,财政部门按照工程进度返还缴存资金。

当治理结束后,环保部门组织验收,看是否达到环境要求,花了多少钱,差额补齐,最后形成验收报告。

而山西长治市出台的改革文件,将这一提取标准和用途几乎颠覆。

“为加快我市煤炭产业转型,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接替产业发展不足及相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市政府决定对保证金筹集使用办法进行改革试点。”据文件规定,保证金由之前的10元,提高为20元。资金用途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接替产业发展和解决因采煤引发的社会问题。

环境遭破坏

“矿区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这是两个相差很远的概念。基础设施建设,与矿区的废水、地面塌陷、土地复垦也毫无关系,接替产业发展就更不用说了。”山西环保部门的人士认为,长治市的改革,与保证金的属性完全有别,城市的建设不应该瓜分矿山环境治理的钱,目前矿区生态问题的治理资金远远不足,而且急需治理。

柳林县的生态环境治理目前已步入艰难抉择境地。柳林县崖上村的居民住在窑洞中,全村100多个窑洞,有80个墙体出现裂缝,宽的地方能插进拳头,村民们认为,这与双柳煤矿的开采有直接关系,“经常能听到地下的放炮声,紧接着就是地震般的感觉。”

这里的村民传统的吃水方式是挖旱井收集雨水。目前,旱井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没了。更让他们绝望的是,处于山沟底部的两处水源,现在一处完全干涸,一处即将枯竭。

村民们认为,他们的房屋裂缝、旱井渗水、天然水源干涸、道路塌陷,均是双柳煤矿开采导致的。

双柳煤矿的张书记称,煤矿开采造成地质灾害是肯定的,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煤矿。煤矿能做的就是按规定赔偿,赔偿了就完成任务了。

目前,双柳煤矿一天给一个村民2元钱的饮水补偿费,“现在是给钱,我们从很远的地方背水喝,有一天再远的地方也没水了,我们怎么办?”村民担忧。

崖窑上村所在的孟门镇,镇长贾立坚介绍,孟门镇有30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其中在矿区的行政村有20个,矿区的村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采矿带来的影响,如房屋裂缝、水源干涸,“也就是地质灾害”。

贾立坚称,他上任以来,就协调、联系相关单位在全乡挨家挨户进行地质灾害普查,“乡里派两个人,县国土局地质科有两个人,他们得出的结果应该是科学、权威的”。

在贾镇长看来,移民是解决地质灾害的根本办法,但所需费用不是一个乡镇或一个县的力量可以解决的。

他认为最难缠的问题是,一个村庄的地质破坏,可能是邻村的采矿造成的,或者这个造成后患的矿并不属于镇或县管辖,如双柳煤矿隶属山西焦煤集团,而双柳煤矿每年的税费、保证金都会由集团统交省财政和自设专户,与孟门镇无关。因此,出资时协调难度很大。

斟酌后,贾镇长认为,解决矿区问题的权宜之计是,解决表面问题,如最重要的饮水,他们正在协调从水资源富裕的地方调水,通过在各村铺垫管道解决,而这几乎是一项浩瀚的工程。

柳林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主任魏桂锁的办公桌上,堆积着吼吼的房屋裂缝、地表塌陷的投诉信和举报材料。

5月份,山西有关资料显示,因煤矿开采,太原地面塌陷、地裂缝面积现达350多平方公里,浅层水源疏干的村庄82个,因地质环境破坏形成灾害、隐患的村庄达216个。近年来,太原市投入1.4亿多元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先后有20个村庄搬迁,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地质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

资源整合后遗症

昔日的产煤大省,正在承受长期采煤带来的生态遗祸。“山西今日面临的问题,也许今后河南、山东、内蒙等地也会面临,治理、保证金的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山西环保部门人士说。

据山西有关人士介绍,从2007年到2010年底,山西收上来的保证金只有100亿出头,“按照山西的煤炭产量,每年能收取60多个亿。”

2009年,山西的煤炭产量在6亿吨左右,2010年7亿吨左右。

“按原煤产量计算,两年就超出100亿了,现在是3年多了,才100亿露头。”山西一位煤炭业内人士猜测,可能是文件里面有漏同。

《山西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提取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中一条显示,社会负担沉重、足额提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确有困难的国有重点煤炭开采企业,可根据其盈利水平、矿山服务年限、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的实际情况,提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分年提取的意见,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在两年试点期内分年逐步提取到位,但第一年提取标准不得低于应提取标准的50%。

在国有煤炭企业中,每年的账面并不好看,“企业负担太重,肩负的责任也大,赚不了多少钱。”

而另一个保证金缴存额度少的原因为,煤炭资源的改革。因为煤炭资源整合,山西部分县级地区,刚刚开始收取这项费用。

“更主要的原因是,之前有煤矿的县财政根本不缺钱。”据山西一位煤炭企业人士介绍,在煤炭资源未重组之前,多数的民营煤炭企业支撑着当地县级的财政,当地县政府准备修路,或者建广场,盖学校时,都会邀请煤老板们前来“商量”,由于煤老板们的煤矿开采受制于政府的管辖,煤老板们便“聪明”的乐善好施。

“一出手怎么也得20万以上。”一位曾经的煤老板说。

有民营煤炭企业的支柱,当地的公共投入,县政府不需要邹眉。而随着资源改革,煤老板们的退出,村级、县级、市级财政的经费开始出现紧张。

“民营企业没了,国有煤矿把煤挖走了,把税带走了,把灾害留下了。”柳林县的人,对于眼前的境遇比较迷茫。

研究山西经济的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山西煤炭资源改革推进太快,产生的后遗症。

“这个后遗症是短暂的,长治市不也在寻找出路么。”但该人士认为,出路与环境治理应谨慎对待,也许保证金由被挪用的情况存在,长治市只是用文件的形势正身了,但如果被其他地区广泛效仿,将会是个严重的问题。

另据了解,目前,山西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面已投入近40亿,其余资金不知动向。“不知道是在县财政、企业专户里面呆着,还是被挪作他用了。”研究人士表示。

推荐阅读:

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系统的建设不容忽视

浙江沿赤乡积极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铁汉生态半年报: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双主业持续高增长

鄂前旗敖镇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