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植树之难与革命之艰

2011年08月10日 13:45中国记协网

中国园林网8月10日消息:从小到大,对革命的圣地延安,心中总是充满了向往,对那些歌唱延安时期革命先辈的歌曲早已耳熟能详。其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从踏上陕北的黄土高原的那一刻起,我就在不停地寻找自己心中黄土高原的景象:高高的山梁、流水侵蚀的沟谷,满眼的黄土。但是,我错了。从延安一路到吴起县,车窗外闪过的是覆满了绿色的山川。

吴起县从1998年开始退耕还林,是退得最早、退得最快、还得最好、面积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住在吴起县吴起镇王庄村的老乡家里,村子四面的山坡都被绿草和树木覆盖着,村里房前屋后种植着瓜果蔬菜,让人很难想象吴起退耕还林以前“十年九旱”的情景。

很快,我就了解到植树造林之难。我们沿着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一处山坡,在老乡的指导下植树。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植树,要先在山坡上挖出“鱼鳞坑”,将树坑的边缘垒高、夯实,才能更好地存住水分。树苗种上去之后,成活率很低,要经常补种。一些成活一两年的树苗,也只有二三十厘米高。

几乎没有干过农活的记者,在老乡的帮助下“笨拙”地挖坑、种树、浇水。看着王庄村老乡们在陡峭的山坡上健步如飞,黝黑、有力的双手挥舞着铁锨,我为自己的“无能”深感惭愧。

半天劳动结束,我已经感觉到有些劳累。种一棵树、种活一棵树是多么困难!而吴起县从1998年退耕还林开始,林草覆盖率已经从19.2%提高到65%。这背后,吴起的老乡们流了多少汗水!

延安为什么要“退耕”呢?那要追溯到艰苦的革命岁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一直努力在陕甘宁边区发展生产,维持党政军人员的开支和抗日战争的物资需求。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质供应极端困难。到了1941年,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化,再加以天灾为害,陕甘宁边区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359旅开进了南泥湾。而根据1941年统计,边区的农民已经开荒230余万亩。

那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大生产运动,那是极端艰苦,又充满了理想和奋斗的革命岁月。

从今天植树之难,回想当年革命之艰。在延安时期,陕北老区的土地和人民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和革命事业;在当代,老区的人民又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在退耕还林中创造了绿色奇迹。

当年的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如今我在吴起王庄村向四周眺望,一时也有身在江南的错觉。我提醒自己:这里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这里是充满了希望和奇迹的延安! 

推荐阅读:

珠海投入资金260万坪上村:植树造林奔“钱程”

山西民营造林户超60万户 造林总面积达1644.9万亩

日本绿色志愿者连续11年到河北丰宁植树造林

福建:十年培育苗木40多亿株 确保全省造林绿化需求

(来源:中国记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