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16日消息:他的办公室里,永远有一个打开着的行李箱,或者表明主人刚回来,或者预示他就要出发。“目的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样的名字——湿地,或南或北,或东或西,甚至跨越国界。你不得不佩服他行走在路上的充沛精力,因着“湿地”这两个字而常年没有午休时间,更少有休息日。从不知湿地为何物,到对湿地情有独钟并且半生为之能够“合理利用”而奔走,他成为湿地公园建设理念的发起者,堪称鼻祖。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湿地公园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热潮,通过国家验收的第一批国家湿地公园达12个,试点的国家湿地公园有200多个。”更因着他与中国国家林业局的共同努力,使得中国国家林业局成为全球首个湿地国际设立的最高奖项“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的获得者。而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在我国若尔盖地区从事的泥炭湿地示范项目也于2011年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20年20佳之一奖。
他就是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
陈克林表示,他理想中的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它集保护、环境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三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我就是想把湿地生态旅游这个理念推广出去。”陈克林说。
“湿地保护就像慢火一样,多少人着急是急不出来的”
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在中国境内,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据陈克林介绍,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地球上,被湿地覆盖的面积约占6%,尽管如此,湿地却为全球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不仅如此,每年全球的湿地还要产生14.9万亿元的经济效益。”陈克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我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尽管湿地面积很大,但是只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1992年,中国加入了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的《国际湿地公约》。
“‘湿地公约’这一简写名字是我提出的,当年‘湿地公约’叫‘拉姆萨尔公约’,是以签约地伊朗拉姆萨尔命名的,其全称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为‘湿地公约’以后,变得简单明了。”陈克林说。不过,当时湿地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概念,甚至一些一直从事滨海、湖泊等生态研究的专家,也没有将之当作湿地生态系统看待。
同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湿地是最脆弱的。“为什么脆弱?我们人口集中的地方、大城市,基本上都坐落在湿地周围。上海的旁边有崇明岛,是长江入海口。北京以前有很多河流,像海淀,为什么叫海淀?因为过去都是湿地,可是现在被开采了。”
陈克林表示,湿地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却不被人们所重视。“像我们北京,喝的水大都来源于密云水库,如果没有湿地哪会有水?我们吃的大米,鱼虾蟹,全是湿地产品。”
“城市扩大化,不可避免地要把很多湿地毁掉。工、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把湿地开垦成农田,湿地的功能就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全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湿地都经历着一个被侵占、被破坏的过程,像美国,60%的湿地都丢失了。”陈克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说湿地安全,但它跟粮食安全、跟水安全能比吗?今天把你这块湿地破坏了,明天没事,后天水灾来了,比如1998年的大洪水,这时才意识到湿地的重要。可50年前我们国家都以粮食增产为主,不断开垦湿地,而且这样的现象还在出现。”
陈克林表示,湿地破坏、污染起来是很方便,很快,要保护它、根治它的污染却是难上加难。“湿地保护就像慢火一样,多少人着急是急不出来的”。
我们将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之肾”?
只谈纯保护,路就会越走越窄
凡是谈及保护,很多人都认为与发展相悖。
“我从事保护区工作多年,之前说到湿地保护,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但是当地政府一般都不太支持,因为一旦划定为保护区,就动不了了,限制了当地的发展。后来我觉得光是从保护谈,这条路就越走越狭隘。”
陈克林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插曲:“前几年,我到某市跟市长谈动物保护,市长开始只是听着,可以看出来根本就不关注,等我说到保护好后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时,马上就激起了市长的热情,火辣辣的眼睛立刻就盯上了你。市长很坦率地说,光投钱保护得不到经济效益,自己压力太大。”
寻求什么方法鼓舞当地去积极保护湿地,这就涉及到对湿地的合理利用。陈克林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北京顺义的汉石桥要进行开发,有两方观点,一方希望开发湿地做高尔夫球场,另一方则希望保护汉石桥湿地。因为它毗邻首都机场,可进入性好,我的意见是将这里建设为湿地公园。”
那是1996年,湿地公园的概念被陈克林第一次提出。
在陈克林的设想里,湿地公园可以把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集为一体。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他希望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
但是,当时建湿地公园的设想很难实现。
“1999年一个大老板找我,让我讲讲湿地,然后他决定在南京市的秦淮河建一处湿地公园,为此我来来回回去了很多趟。但这第一个推进的湿地公园最终没能成为真正的第一个,直到杭州西溪湿地亮相。”
陈克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2003年之前,杭州的西溪湿地还只是一片臭水,甚至养了几千头猪。”保护西溪湿地,原本只是作为“以水网沼泽为特征的湿地型风景区”来进行规划设计,偏重于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但专家们对此意见有分歧,部分专家提出,湿地应采取全封闭、全生态环境的保护模式,如同自然保护区一样;但也有专家提出,这样的保护模式不适合西溪湿地,因为它在保护的同时忽略了西溪特有的城市农耕次生态湿地的属性。
陈克林考察西溪后提出,西溪湿地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陈克林的思路得到了多次考察西溪湿地的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认同并立刻批示同意。此后,陈克林开始了多次往返北京和杭州的旅程,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国内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5年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西溪湿地在陈克林无私的帮助下正式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05年5月,西溪湿地公园对外开放,游客数量被控制在每天3000人左右,并按照这一指标,配备游船、游步道等旅游服务设施,逐渐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
此后,一批批湿地公园经过陈克林的点拨开始脱颖而出。
湿地公园尚没有一个成功的典范
春天,澄澈的蓝空、飘逸的云朵、潆洄的溪流,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夏日,荒原里怒放着一簇簇野花,芦苇丛中水禽在欢快地啼鸣,展示着大自然的生命光华。秋季,满眼金黄的落叶、渐飞渐远的雁阵,昭示着四季更替的自然节律。隆冬,银装素裹的塔头、凝霜挂雪的垂柳,述说着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是网友在形容黑龙江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时留下的文字。去湿地旅游,正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最佳去处。而在无法更亲近保护区的时候,湿地公园给了人们最多的机会。
陈克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世纪9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概念被广泛接受,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指导思想,湿地公园承载的生态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倡导和发展的。
“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情况,充分利用湿地所具有的特殊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在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来提高公众意识,使社区真正参与湿地保护工作。这种通过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和利用湿地已成为当今湿地保护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如香港米铺湿地生态旅游、印度生态旅游、吉尔卡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旅游等等。”
陈克林表示,生态旅游要求旅游开发者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最佳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就是对湿地保护的最大体现。”陈克林说,“地方的城市改造需要湿地公园的存在,他们的推动力量很强。但是,目前湿地公园的管理并没有达到国际水准。很多只是建一个好的景观就完了。湿地公园的理念——生态旅游没有体现出来。”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的旅游模式还比较单一,例如观鸟和湿地周边的渔家乐餐饮等。陈克林认为,“如果湿地公园只是依靠门票经济,必然是死路一条。生态旅游不是卖门票的到此一游。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思路与当地政府的眼光远见有关,例如对于杭州这个旅游城市而言,环境就是它的竞争力。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想,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如何让湿地产生价值,其中也包括经济价值。”
“湿地公园在国内尚没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供大家参考。”陈克林遗憾地表示,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明明需要两年或更长时间建成的湿地公园,偏要一年半就举行开业典礼,因为政府要在任期内完成政绩。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要做一个湿地公园的样板给别人看。”
据陈克林透露,目前已经有一个世界大财团愿意投资这样一个湿地公园,选址已经有了初步的意向。“我会按照我自己的理念进行操作,绝不急功近利。”陈克林说。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