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19日消息:应对气候变化的“节流”手段低碳广为人知,同样重要的“开源”举措碳汇却不为大众熟悉。在全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近一周年之际,记者专访了该基金会秘书长、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李怒云。
碳汇+低碳:应对气候变化的双全之策
记者:对老百姓来说,碳汇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什么是碳汇?什么是碳汇林业?
李怒云:碳汇的本质就是“汇”碳,也就是把二氧化碳汇集、贮存起来,最终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众所周知,森林是“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而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国外有过估算,每1000英亩(1英亩=4046.9平方米)森林能够储存的二氧化碳超过20万吨,相当于每年4万辆汽车的总排放量。
既然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和储存库,那么碳汇林业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植树造林、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森林保护以及落实国家应对政策、促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提高以及推动以碳汇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发育等。
记者: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李怒云: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符合党中央的精神。中央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
设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促进企业和个人自愿参与造林增汇、保林减排的公益活动,也是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全球的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但亚太地区的森林是增加的,这主要来自于中国的贡献,中国是全球造林规模最大、人工林最多的国家。
根据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的研究:我国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公顷吸收固定136.42吨二氧化碳增加到21世纪初的每公顷150.47吨;1981~2000年,以森林为主体的中国陆地植被碳汇大约抵消了我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说到应对气候变化,人们就想到低碳。低碳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节流。但是,像中国一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单纯强调节流是不够的,还需要开源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碳汇林业就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碳汇林业将给中国林业带来一场革命
记者:造林的农民能从碳汇林业中得到实惠吗?碳汇林业能给中国林业带来什么新气象?
李怒云:发展碳汇林业,无论对农民,还是中国林业本身,都能够获得很大收益。
集体林区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获得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但由于林木生长的周期长,农民短期内难以从森林中获得经济收益,影响了农民经营森林的积极性。如果能使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可以弥补森林经营周期长、短期没有经济收益的问题。
推荐阅读: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