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29日消息:深秋的青海湖异常静谧,走进青海湖东岸的海晏县治沙区,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只见一座座金黄的沙丘连绵起伏,与十多年前相比不同的是,沙丘上错落分布的青杨、松柏等乔灌已然成林,虽然草木已退绿意,但这些植物却将流动的沙丘牢牢锁定在青海湖畔,构筑起了一片生态屏障。
世居海晏县青海湖乡的牧民马俊禄说:“十多年前湖滨这一带沙化严重,地上没有草,山变黄了,一到冬春季节,湖面的风吹动流沙,黄沙蔽日的日子让牧民们无法正常生产生活。如今,随着治沙力度的加大,再加上沙地禁牧、退牧还草等工作的推行,以前的沙山慢慢绿了,周边的草山也好了,就连湖边风也小了许多。”
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沙漠化总面积103.4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为控制沙漠化面积的持续扩大,逐年恢复沙区植被,海晏县从1980年开始防沙治沙,通过采取封造结合的方法,在丘间洼地利用营养土坨栽植沙棘技术措施和人工设置沙障植苗造林,在风沙干旱区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尤其是通过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草格沙障防沙治沙效果较为明显,为防沙治沙工作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
为提高成活率,固定沙丘蔓延,海晏县大力推广沙地抗旱造林系列技术等综合治理模式,坚持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的造林、封育方法,并加强防沙治沙的科技攻关,研究先进的造林种草技术和适宜不同类型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盐碱的造林乡土树种和草种进行种植。同时推广实用的“沙棘营养土坨造林技术”、“青杨截杆深栽造林技术”、“沙地柏容器苗造林技术”、“设置草方格造林技术”等一系列适合高海拔造林技术模式,使锁沙植绿成果得到进一步显现。
几十年来,海晏县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国家一、二期生态造林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截至2011年,沙区治沙投资累计达到2787万元,共营造防风固沙林4.58万亩,封(沙)山育林18.8万亩,其中已成林面积1.6万亩,未成林面积2.98万亩,成活率达85%,保存率80%以上。
同时,全县实行政府牵头引导,林业部门具体实施、各乡(镇)人民政府积极配合,坚决杜绝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并对沙化、退化、盐渍化“三化”草牧场实行禁牧和限牧,对固定、半固定、流动沙地进行封育,对天然林草较好地域和湿地实行封闭保护,对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特别是对新造林地和种草地,层层落实管护责任,采取专人看护、围封等措施,减少了人畜毁林破坏植被现象的发生,使林草植被得到有力保护。
推荐阅读: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