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泾川县林权“改”出的新鲜事

2012年10月08日 09:41甘肃日报宋振峰

中国园林网10月8日消息:林地里跑的土鸡戴起了“眼镜”,长得会更好,能多卖钱;荒山野洼的林子闲撂了多少年,现在能帮农民贷款了……这些过去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在记者9月底走进泾川县时,碰到了。当地人说,这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甘肃乃至中国农村又一次伟大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结果。

正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像上世纪80年代的“大包干”一样,让这里的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焕发出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虽然林改后,和全省其他地方一样,泾川农民分到手的,大多是像刺槐这样的生态林,没啥效益。但是,他们通过林改的配套改革,将林子当成摇钱树,林地当作聚宝盆,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从山林中拓展出了新的致富空间。

林下能淘金

“咦,鸡怎么戴的‘眼镜’?”9月26日,记者在泾川县党原乡永丰村花果山林下养殖场采访时惊奇地发现,这儿的鸡见客人来了,一不躲,二不“正眼瞧”,只是在树丛间悠闲踱步觅食。凑近仔细一看,它们的鼻孔上架了一副“眼镜”,紧挨着红色的鸡冠。

听到记者的疑问,养殖场主人王明辉笑了,“我们这是绿色、原生态的‘溜达鸡’,不像肉鸡光忙着吃饲料,这些鸡个个成天在外面跑,成了鸡群里的‘战斗机’,特别好斗,待在一起老打架,冷不防,有的公鸡都能被啄得血肉模糊。”

原来,人戴眼镜是为了看清楚,鸡戴“眼镜”是要遮挡视线。这些鸡的“眼镜”,是一对指甲盖大小的红色椭圆形塑料片,“害”得它们只能歪着脑袋,通过余光向左右或朝下看。

瞧不见正前方了,一点也不影响它们找东西吃。

“昨晚雨下个没停,地一湿,蚯蚓、屎壳郎等虫子都从草里跑出来了。你看,鸡刨得多欢实。”王明辉说,这些鸡一戴“眼镜”,不打架厮杀了,雏鸡的成活率提高了近一倍。

“它们也能专心吃东西了,渴了喝山泉,饿了吃草虫,体重明显增加了。鸡戴‘眼镜’,说明是城里人爱吃的绿色食品,品质好,咋会愁销路?”王明辉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今年我刚养了5000只,下月才出栏,现在四川的客商都来问了,估计这一批能挣10万多元。”

王明辉眼前亮堂堂的致富路,正是得益于林改。

林改中,王明辉家分到了15亩林地。今年3月,他瞅着林改后林下广阔的天地,以每亩一年30元的价格,租了村里花果山中其他58户人的477亩林地,搞起了林下经济,放养起了“溜达鸡”。

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一步的7个试点县之一,2009年10月,泾川县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到现在,全县有52名农民和王明辉一样,搞起了林下养殖,累计养殖生态鸡134万只。

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些林,林下经济的空间远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在泾川县高平镇袁家城村村子北面杨弯山一带的500多亩林地,一株株以前没人管的山杏,现在嫁接成了1斤杏核目前能卖12元的仁用杏;树林下面,8月刚种上了板蓝根。村支书何小林告诉记者,“原来村里人都不爱来的撂荒地,如今一亩板蓝根能卖2000元,等仁用杏长大后,一亩至少能卖1800元,这不村里人一亩就多了近4000元的收入。”

这样一组数据令人振奋——今年上半年,泾川县完成林下经济产值7850万元,预计到年底达到1.84亿元,参与林下经济发展农户户均增收4280元。

林权能贷款

“2009年底刚分下15亩林地那会儿,我看都是些刺槐这样的生态林,又不让砍伐,眼睁睁瞅着树往上长,觉着没啥意思。”9月27日,泾川县高平镇黄家铺村村民罗当奎对记者回忆说。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没几个月,这些以前白撂着的山林,解决了自个贷款的大难题。

跑了十多年班车,罗当奎那会儿看准了一条挣钱路子——养产蛋鸡。可辛苦多年手头存的那些钱,只能建2座鸡棚,上不了规模,有多大奔头?

“城里人贷款还能用房产证作抵押,农民用宅基地,银行又不认。小额贷款,得找吃财政饭的做担保,我们家又没有一个人干公家的事。”罗当奎告诉记者。

怎么办?

在逐村、逐地块落实产权后,泾川县把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改革的“重头戏”,让沉睡的“绿色银行”流动起来,将森林资产从“死钱”变成了“活钱”。

为了发展林业小额贷款,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泾川县财政还筹措200万元,作为风险保证金,与金融机构一道“量体裁衣”,探索出与信用担保、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的多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并制定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多方扩大资金投放,开启了一座兴林富民的“希望之门”。

近3年,泾川县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2亿元,解决了5674户农户发展生产缺资金的难题,农民群众利用林权抵押贷款,发展林果产业,种植设施蔬菜,建办养殖小区,修建小康住宅,有力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

“确实没想到,林权证解决了我们农民没啥抵押的难题。”罗当奎至今回想起来还很激动。

林权如何抵押呢?泾川县成立了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在各乡镇建起了林业综合管理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林地评估、产权交易、信息发布等“一站式”服务。

镇上有关服务人员在上门评估后,给罗当奎家15亩林地评估了6.2万元,加上他两户亲戚家的林地评估价。拿这些林权证抵押,2010年,罗当奎平生第一次贷了13万元,借款期限2年。

“很意外,3天就办下来了,一下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罗当奎告诉记者,拿到贷款后,他立刻添了4座鸡棚,一家人的事业终于起步了。

用这笔宝贵的资金,罗当奎家现在发展到了16座鸡棚,去年净利润60万元。他乐呵呵地说,9月中旬,13万元贷款全还完了。

他家养殖场门口的车棚,也新添了两位“新主人”,一辆专门用来送鸡蛋的红色面包车,一辆黑色的小轿车。

“就是靠着林权抵押贷的款,我多上了3600只鸡,要不然,一天就要少收入七八百元,你算算,一年下来损失多少,事业能做成现在这个样子吗?”罗当奎说。

推荐阅读:

重庆黔江区林权改革壮大“绿色经济”

鄂尔多斯市集体林权证发证率达98.02%

甘肃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为绿色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四川:巴中通江县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4000余林农受益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