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8日消息:今年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绿色江苏”建设的第10年。人多地少、水网密布的江苏,10年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660.5万亩,超过此前35年造林面积总和;林木覆盖率由11.36%提高21.6%,以占全国0.7%的林地创造出7%的林业产值。“绿色江苏建设的过程和成效证明,这是一项领导科学决策、社会广泛参与、全民积极支持的德政工程,是全省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说。
见缝插绿,应栽尽栽筑起“绿色屏障”
在有着“一山二水七分田”之称的江苏,平原多、林地少,土地资源矛盾尖锐。土地如何绿化?树木往哪里栽?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努力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怡人的绿色江苏”成为此后各级主管部门的长期目标。同年,江苏省林业局专门组织大规模调研,围绕“一区二带三网四片多点”的空间布局、“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写下在石头山上种出森林城市、在盐碱地里栽出生态长廊的绿色传奇。来到徐州铜山区吕梁山脉拖拉山脚,举目仰望,只见群山叠嶂间,草木如画、曲径通幽;而行至半山腰,远望青绿的山体,近看竟是层层叠叠的石灰岩坡岗,上万株侧柏、女贞、雪松在石头垒成的鱼鳞坑里顽强扎根。
同行的徐州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徐州境内的丘陵山地,大部分山体石灰岩含量达到70%以上。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风沙刮来,“眼睁不开,嘴张不开,锅揭不开”,由此带来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2007年,徐州吹响“二次进军荒山”的号角。从用风镐将岩石钻碎、爆破种树,到筑垒“鱼鳞坑”、固定树木;从人工挖坑、背土上山,到修建蓄水池、多级引水;从租地绿化,到在全国首创山地绿化招投标机制……曾经岩层裸露的石头山,终于披上新绿。绿色江苏建设开展10年来,徐州新增造林面积1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3%,2012年获国家级森林城市称号。
在盐城东台,东依黄海、西枕沿海高速的新林场内,近3年里栽下的2.5万亩中山杉、水杉、银杏、国槐等树木,已经身姿挺拔,林下还套种粮食作物,成为当地农户的又一项收入来源。
江苏省林业局局长夏春胜介绍,近年来,江苏沿海3市23县(市、区)大力开展“一带三网”建设,广泛开展四旁植树,10年共完成造林629万亩。在江苏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已经筑起一道完整的绿色屏障,为沿海大开发保驾护航。
产业致富,田边屋后遍开“绿色银行”
汽车行驶在江苏最北端的邳州市境内。公路两旁,是成排成片的杨树林和银杏林;镇里街区,是鳞次栉比的苗圃公司、板材加工厂。2011年,邳州市林产业产值200亿元,列全国县(市)第一。林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率已达到32%、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25%以上。
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盛和木业有限公司,是邳州的龙头企业。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打磨即将出厂的木地板。30岁的工人赵世花说:“以前务农,一年家庭收入2万元;现在全家都从事板材行业,收入起码有五六万。”
在银杏专业村胡滩村,几乎家家经营苗木生意,注册的绿化苗木网站近1500个,每年苗木销售额超过1亿元。“五六亩银杏就有五六十万的收入。依靠银杏产业致富,是以前想也想不到的事情。”村民告诉记者。
田边屋后的“绿色银行”在苏北遍地开花。在宿迁,木材类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3.85万人,人员工资收入近10亿元;在淮安,各类木材加工企业750多家,带动6万人就业,产量突破28亿元;在南通,约有桑田30万亩,18万养蚕户全年养蚕约80万张,养蚕年收入达13.8亿元;淮北、沿江、苏南为主的三大苗木主产区林木种苗年产苗量26亿株,产业产值达173亿元,形成了一大批花木交易市场……
野生动植物繁育及林产化工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固定资产及产值分别为36亿元及约460亿元。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林产品经营及森林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年加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2000年,江苏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又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江苏林业积极引入市场化元素,林地分户的经营方式、均股均利的分配模式,使农户可以从制度创新中直接获利。
2011年,江苏林业总产值达到2291亿元,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五,实现了培育与利用并举、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良性循环。
城乡统筹,改善人居共建“绿色家园”
从苏州市区乘坐公交车,不出20分钟,就来到掩映在群山绿树之间的“最美村庄”旺山村。
旺山村合理规划林业资源,全村林木覆盖率达60%以上,建有茶叶、花卉苗木、葡萄、银杏和蔬菜五大基地,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林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农村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并举,村庄的面貌变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经营道路拓宽了,成为苏州新农村建设的生态自然型示范村。
目前,江苏已有全国生态文化村6个、省级绿化示范村466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1个,林业自然保护区已达24个,保护典型地带性植被、动植栖息地或湿地约37.1万公顷,大丰麋鹿、盐城沿海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南京等26个市、县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无锡、扬州、徐州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政府需引导,主体在民间。2009年,江苏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已有12家单位成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苏州湿地学校今年8月揭牌后,每年计划接待体验者2万人次,向50万人次普及湿地保护知识。目前全省每年参加义务植树3000多万人次,义务植树超过1亿株,各种形式的纪念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不断创建;认养绿地、亲情林的生态文明志愿者逐年增多,绿色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