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湿地公园拒市民入内引争议 管理者应借鉴先进理念

2012年11月01日 10:04云南网

中国园林网11月1日消息:“这里被私人承包了,不能进去”,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家堆湿地公园门口,保安对想进园的游客说道。一个在一年前由政府信誓旦旦保证向公众开放的湿地公园被伸缩门紧紧封闭,一个号称“市民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为何将公众摒弃在外?

“从一年前开始我就没看到湿地公园的的大门打开了。”在五家堆湿地公园对面开小卖铺的陈小毛说道:“每天都有一些市民和外地客人慕名来游玩,都吃了闭门羹。”

从伸缩门望进去,有一个牌子靠在门卫室边,上面写着“西山区滇池水环境治理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展览室”。据保安透露,湿地公园现在包给私人公司做绿化护理,除了公司的人,任何参观者不得入内。具体对公众开放时间要根据政府安排,“政府说什么时候开放,我们就什么时候打开大门”。

湿地公园内部风景独好

10月26日傍晚,记者绕行一公里后,从一个断墙缺口翻入湿地公园内部。除了门口有栽花植树的痕迹外,公园内部跟一年前仍是一样,植被茂盛波光潋滟,木栈道上静寂空落,只是当初介绍湿地公园的解说词牌架已全部拆除,昭示着这个美丽公园的无人问津状态。

造成这一结果缘于昆明市西山区政府的一纸通告,“因公园内部整修,暂停参观”。而正是西山区政府在“封园”之前的2011年5月10日,带领省市两级记者全方位报道五家堆湿地公园,并宣布“五家堆湿地公园的建成,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记者当日的采访所得了解到,滇池治理瞄准了湖滨生态带,它是处于水陆间的过渡带,是控制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降低面源污染物入湖量、逐步健全滇池湖泊自然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其核心内容是建设湖岸亲水型湿地和湖滨林带,构建天然湖滨生态系统结构,形成从陆生到水生逐步过渡的完整的湖滨生态带。

西山区政府办副主任王敬红表示,五家堆村以前到处是垃圾,周边民房林立,污水乱排,环境十分恶劣。自2008年9月开始建设以来,西山区在该片区开展了拆临、拆违、湿地建设、绿化等工作,五家堆村由过去的“河水发臭”、“鱼虾死绝”转变为柳绿花艳、水草丰茂、波光潋滟的湿地,可以净化大观河一万立方的水后再进入滇池。

公园内已建设木栈道327米,铺建公园游路637米,种植地被绿化面积为1.7万平方米、水生植物7100平方米。水中种植了芦苇、伞花、水葱、纸沙草、马蹄莲等20多种形态各异的水生植物,陆地上种植了滇朴、香樟、桂花、水杉等80个品种的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并建设完成四座拱桥、两座平桥,通透式围栏140米。

不开放缘于程序未完备和管理费欠缺

“我家原来就在五家堆湿地公园内,拆迁后现在想进去看看都不可能。”原五家堆村民刘建学说。

如此漂亮的湿地公园为何对外大张旗鼓宣传后又不允许人参观游玩呢,据昆明市西山区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办一名工作人员称,五家堆湿地公园短暂开放过一阵,由于市民涌入的太多,很多人不讲卫生,垃圾遍布,屎尿堆积,清理起来十分困难,维护成本提高数倍。而且当时建五家堆湿地时,并非按照城市公园标准来建设,没有建设必需的、完备的公园设备设施。供行走的木栈道围栏仅高四五十厘米,而水深达两米以上,一旦长期向市民开放,可能造成游人特别是小孩落水等安全隐患。

王敬红表示,建成后的五家堆湿地公园是2011年5月4日才移交到西山区政府的,同类型的湿地公园在昆明有收费的,但五家堆湿地公园收多少要经过国家物价局批准,还要举行听证等程序才能最后定夺。

另外,五家堆湿地公园管护费用的缺口大,没有专项资金保障。目前西山区已有7条河道建立湿地公园,河道绿化加上滇池西岸已建成的环湖生态带光是管护费用,预算每年就要7000万元左右,整个生态绿地管护资金来源保障十分困难。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昆明市西山区政府拟将五家堆湿地公园作为滇池水环境治理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来使用。

昆明同类型的湿地公园有最高收费达30元的,如官渡区五甲塘湿地公园;也有不收费的,如西华湿地公园。而正是这个西华湿地公园经常让管理者大伤脑筋,公园内部的雕像被游客肆意破坏,随地大小便现象经常出现。碰到人多时,游客随手乱扔垃圾造成公园二次污染严重。

借鉴先进理念:香港义工群体共管湿地公园

据了解,在香港湿地公园,建有室内展览馆、湿地保护区及雨水过滤净化池。据香港渔农署有关人员介绍,湿地公园原址只是一片普通的鱼塘,1998年香港政府在发展天水围新市镇的同时,为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存,决定将这片土地建成国际级的生态旅游项目,以推广湿地保育、环保教育以及吸引游客参观。

公园1999年动工兴建,2006年5月正式向公众开放,耗资约5亿港元,建有占地1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馆“湿地互动世界”和超过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设施的公园。湿地公园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城市之肺,徜徉其中游人既能欣赏自然美景,参与湿地各种奇幻和有趣的活动,又能欣赏各种水的形态、体验水孕育生命的特质。

在日常管理上,工作人员特别介绍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园管理的“共享共管”理念,公园目前拥有6000多名注册义工和1000多名活跃义工,庞大的义工群体正产生着广泛的宣传社会效应。入园游客很少有乱扔垃圾的,随地大小便更不可能。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模式的启发:保护与利用双赢

据了解,全世界关于湿地保护的基本模式有两种:基金保护和政府保护。基金保护模式,其资金来源于社会,是国外比较通行的一种保护方法,但这种模式一般只能保护规模较小的湿地,侧重于湿地型旅游景点的开发保护。政府保护模式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政府保护只是一种核心区的有限保护,侧重于采取全封闭、全生态环境的保护模式,我国29处湿地保护区均采取这种模式,但如今都陷入窘境,举步维艰。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模式却能给昆明的湿地管理者带来借鉴意义。

2005年2月,西溪湿地被命名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作为一名国际湿地专家,先后考察过英国、日本、美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湿地。他认为,西溪湿地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湿地公园”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

陈克林先生特别强调,“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定是相结合的,中国湿地种类多、分布广、区域面积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拿出极大的一笔资金进行完全的原生态保护”。他认为,纯生态保护合理利用的关键在管理,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考虑利用的问题。杭州是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它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游客的管理、污水的处理等诸多方面,都有充足的经验。

目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发挥湿地的三大效应即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可持续利用效应上已为全国作出示范,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

政府应正视不足拉近差距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晓云曾经表示,我国的湿地保护遇到的一个困难是真正懂湿地科研的人才非常匮乏,和国外比起来,我们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很少。国外的国家公园,志愿者充当了生态教育者和宣传者的角色,给游客讲鸟类知识、植物鉴别的人,很可能就是大学教授。导游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也很足,但是在国内,你估计只能从导游那里知道一些历史八卦。

国内一些湿地保护专家认为,湿地公园应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和宣教功能结合起来。湿地公园是个社会大课堂,让人们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给予我们的生态环境,他才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保护湿地。其实湿地无处不在,湿地就是我们的家园,破坏湿地就是拆自己家的房子。

关于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国内地与国际先进理念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如何弥补这些差距,应该是昆明市西山区政府亟待学习和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将已公开承诺向公众开放的湿地公园一关了之。这样,虽然避免了麻烦,但让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伤害。

推荐阅读:

山东省高密市治理五龙河打造1300亩湿地公园

临沂兰山区柳青河上将建350亩湿地公园

昆明湿地公园拒市民入内引争议

甘肃: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划通过评审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