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4日消息:罗源飞竹镇塔里村的兰家铿,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父亲是畲族,母亲是汉族。他虽然听得懂畲语,但是不会讲,更不会唱畲族歌曲。塔里村一共600多人,像兰家铿这样的并不少见。对此现状,罗源将加大畲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福州首家畲族主题公园和畲族民俗博物馆已列入重点项目建设。
据福州市政协课题调研组对福州民族中学98名畲族初中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会讲畲语的有80人,不会的有18人,大多数长期生活在汉族聚居区或城镇的畲族青少年已不会讲畲语。同时,调研组在畲族乡发现,68%的畲族人几乎不穿畲族服饰,23%的人在传统节日时穿戴畲族服饰,10%的人偶尔穿,仅有部分老人会梳畲族头饰。70%的被调查者表示,几乎没有亲手制作过畲族工艺品,目前全市仅有不足10位老艺人从事特色手工艺品制作,且经济效益小,可谓惨淡经营。2010年,罗源畲族苎布织染缝纫工艺市级传承人兰连珠去世,该工艺的传承受到严重影响……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增多,很多畲族工艺失传。
畲族是我市主要少数民族,我市畲族人口约4.7万人,包括2个畲族乡、79个畲族行政村,畲族服饰和畲族医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家拳、畲族山歌、畲族苎布织染缝纫工艺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政协委员、罗源县鉴江中学校长兰传枝长期从事畲族文化研究,他告诉记者,畲族是一个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的文化传承主要靠口口相传和手把手的传授。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个充分展示畲族文化的平台,畲族群众只是每年“三月三”在村落或村落之间举办小型歌会,畲族服饰也只是在婚嫁时可见。“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唱畲族歌曲,现在会唱畲歌的都是40岁以上的群众。”兰传枝告诉记者。
幸好,各方都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全国正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的挖掘、整理、编纂工作,畲族传统文化相关项目建设已列入重点项目建设之中。我市的相关区县也在开展畲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挖掘、收集和编纂工作。福州首家畲族主题公园和畲族民俗博物馆已列入罗源重点项目建设,畲族服饰、医药等项目内容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兰传枝建议,借鉴中国寿山石国石馆的经验,建设畲族文化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定期举办畲族歌会,在“三月三”等传统节日组织畲族文化节,吸引福州市民参与,把畲族文化推向社会。
推荐阅读: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