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4日消息:早期栽种的干鲜果树均已进入盛果期,并收到明显经济效益。如朝阳地区退耕农户栽植的大枣、大扁杏,平均每亩产量达200斤,每亩收入在400元以上;阜新市彰武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引导群众林下种草,以草养鹅,全县养鹅总量超过600万只,其中林下集约养鹅占50%,形成了林草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而且一些鹅业公司为养鹅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沈阳市各工程县的经济林以寒富苹果为主打品种,亩产量均超千斤,有的高达4000~5000斤。大连市各工程县以大樱桃及桃为主栽品种,已由效益型向观光型跨越。辽中南地区及部分辽西平地栽植的速生杨早已郁闭成林,已经开展抚育间伐的退耕农户,从间伐木材中获得可观收益,有的直接间挖出售绿化大苗,效益更佳。
退耕还林也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从单一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等行业,改变了广种薄收的传统农耕模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辽宁阜新彰武县北甸子村在靠近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种植大量樟子松,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阶段,辽宁还将获得国家专项资金5.16亿元。随着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和补植补造等项目的实施,全省退耕还林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由2007年的4375元增长到2015年的8000元左右,年均增长9%,退耕农户受益十分明显。
11年间,辽宁并没有因耕地的减少影响农业的增收。受到绿色护佑的农业,粮食总产量反而稳中有升。处在风沙最前沿的彰武县因退耕还林林网的织就,粮食产量成跳跃式上升,由2000年的1.7亿公斤增长到2010年的7.5亿公斤,成为辽宁省产粮大县。
“退耕还林是历史性的转变,是自然的回归,是生态文明中的进步之举。”辽宁省林业厅厅长曹元说,这种回归并非倒退,而是生态建设与耕稼生产在理性博弈中的和谐共生与发展,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荐阅读:
(来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