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棕榈协会马义发:发展棕榈文化 创红河棕榈品牌

2012年11月15日 09:11中国园林网李秀英

云南红河棕榈协会马义发(左一)视察工作

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会长马义发(左一)视察工作

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会长马义发(左一)与当地群众亲切交谈

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会长马义发(左一)与当地群众亲切交谈

特色棕制品吸引众多游客

特色棕制品吸引众多游客

樱花棕榈秀梯田

樱花棕榈秀梯田

中国园林网11月15日消息:“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云南省红河县棕榈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棕榈之乡”。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哈尼族、彝族群众就有着种植棕榈的传统习俗,对他们来说,棕榈全身是宝,棕榈与红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日,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马义发先生接受了中国园林网专访,对红河棕榈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度解析。

马义发,党员,现任红河县农科局党委副书记、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会长,曾任红河县甲寅乡农科站站长、甲寅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红河县架车乡乡长、党委书记、红河县乡镇企业局局长、红河县科技局局长等职,长期研究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课题。

解决棕榈业发展瓶颈刻不容缓

棕榈,因其特殊的生长习性和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福利,让世界上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的人都将它视为“天堂里的植物”;因其优美的树姿,或雄伟壮观、或挺拔清秀、或纤细清新,融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于一体,而被植物界推称为“植物王子”!

棕榈对烟尘、二氧化硫、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具有较强抗性和吸收能力,被广泛的应用在城市园林中;其树干是优良的建材,棕叶可制扇、帽等工艺品,花、果、根等亦可入药……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据马会长介绍,近几年来,红河县加大了改革开放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利用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棕榈产业,并初步形成了棕榈种植——棕机械研发——采割棕片(棕板)——加工棕丝纤维——棕丝纤维软床(枕)垫产品等产业链,使昔日不起眼的棕榈如今价值倍增。

截止2012年,全县棕榈种植面积达27万亩,采割棕片有收益面积达15万亩以上,有棕丝企业70多户,棕制品企业4户,棕机械设备企业1户。年产棕片5600多吨,棕板11000多吨,产棕丝6700多吨,产棕纤维床垫4700多立方米,产值达1.6亿元。在全省出产棕片的80多个县(市)中,红河县棕榈种植面积、棕片及棕丝产量均居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位,是全国的棕榈种植和棕榈纤维制品加工大县,棕榈从而成为了当地人们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马会长指出,虽然近几年红河县的棕榈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然而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发展瓶颈:

一、大部分棕榈树老化,管理粗放,棕苗培育和栽培仍延续传统模式;

二、棕榈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棕片、棕板加工棕丝纤维及其产品的开发,没有形成棕叶、棕苞、棕花、棕果、棕根、棕树材等综合利用产业链;

三、棕榈技术研发水平不高,特别是应用技术研发处于缺失状态。对棕榈的栽培、加工、产品开发及提升棕榈综合利用率等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对此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

四、棕榈产业管理缺位,棕榈纤维加工企业与棕榈种植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种植投入不足,种植水平低;

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开发滞后,市场开拓不足,产品知名度不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棕榈产业的发展,要扭转当前这种局面,我县棕榈企业(包括种植农户和科技人员)之间必须加强联系和沟通,并在相互学习和良性竞争中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强势推进棕榈产业,打造红河棕榈品牌,建成云南(或国家)棕榈纤维产业基地’的部署和要求,需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管理,维护行业、棕农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正如马会长所讲,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协会将在政府与行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棕榈既是理想的经济树种,又是很好的生态保护树种。长期以来,红河县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实施棕树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遏制水土流失,大力推动棕榈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促进了全县山区植被恢复绿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马会长指出,在今后进一步做大做强棕榈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将以“发挥行业中介职能,服务红河棕榈事业,推进红河县棕榈产业健康发展”为宗旨,在政府与行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主要包括制定行约行规,协调和管理全县棕榈行业;继续推进棕榈生态造林工程,落实各项扶持举措;组织收集、整理和传递国内外棕榈经济和科技信息,进行市场分析、预测,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和咨询服务,为棕农、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决策依据;组织协调会员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行业内部的合作和横向经济联合,加强国内外同行业的联系与各种交流活动;开展行业技术培训,组织行业技术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普及棕榈知识,弘扬棕榈文化,做好棕榈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开展产品促销,通过展览、展示、专题讲座、印发资料等活动,让更多消费者了解红河棕榈产品等方面的工作。

充分发挥协会职能,通过各项举措,切实推进全县棕榈产业的健康发展!

推荐阅读:

梁辉:执着奉献扎根红河 无怨无悔谱写绿色

云南:高原特色林 撑起彝良经济半边天

云南:让木本油料造福云岭山乡

云南: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生存环境

[分页]

云南红河棕榈协会马义发(右一)视察工作

云南红河棕榈协会会长马义发(右一)视察工作

晒棕丝的妇女

晒棕丝的妇女

红河特色民俗

红河特色民俗

美丽的棕榈林

美丽的棕榈林

发展棕榈产业文化 打造红河棕榈品牌

红河县哈尼族、彝族的历史文化、生产和生活习俗都与棕榈有着密切联系,红河种植棕榈历史源远流长,采剥棕片、加工棕丝是哈尼族、彝族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经济来源。

在这里,人人都会讲“蓑衣圣服”、“棕榈树与哈尼族”的故事,每逢民族节日,人人都会跳“棕煽舞”、唱“棕榈情深”山歌,人们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棕榈制品。勤劳朴实的哈尼族、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棕榈产业文化,使这片土地被誉为“棕榈之乡”。

红河县拥有丰富的棕榈特色文化资源,如何发展棕榈产业文化,打造红河棕榈品牌,从而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红河棕榈协会所探讨的问题。马会长认为,在大力推进棕榈资源培育与综合开发利用,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需切实抓好棕榈产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建立红河棕榈科技示范园,建成棕榈种植科技示范基地、棕榈科技创新企业和耐寒棕榈科植物园;

二、建设红河县棕榈文化馆,形成集科研、培训、示范和展示为一体的棕榈文化展示中心,展示棕榈品种、栽培、产品开发等方面知识,形成特有的棕榈文化内涵,成为红河特色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之一;

三、建立红河县棕榈文化节,把阿扎河万人长街歌舞改为红河棕榈文化节,办成红河棕榈产品推介和展销会;

四、做好红河棕榈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成果专利和国家、省、州科技进步成果申报;

五、推进红河棕榈产品著名、知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的申报审批;

六、做好“中国棕榈之乡”命名、“红河棕榈”新品种认定;

七、制定红河棕榈产品质量标准;

八、抓好棕榈科技培训和宣传,促进产业发展。

深挖内涵,以文化创品牌,以品牌谋发展,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将为棕榈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棕榈之乡”也将更加美丽!

云南乡土树种发展前景广阔

日前,在首届昆明(泛亚)国际观赏苗木展览会上,众多云南本土珍稀植物、省内各州市的特色树种纷纷亮相,不仅充分展示了云南植物王国的特色与实力,还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苗木经纪人与苗企的眼球。展会为昆明发展苗木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云南乡土树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云南胜称植物王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分布在偏僻山区的乡土植物不仅可以作为观赏绿化树种,有些还是生物药材树种,有些则更是特种稀有水果或蔬菜植物。目前,云南省委、省政府已出台“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政策引导措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云南乡土植物的开发利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马会长认为,要真正实现云南乡土树种产业化开发利用,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产业区域种植布局规划;二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进行区域规模化种植与产品深加工开发相结合;三是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民致富;四是要投入扶持,进行扶优扶强,五是做好市场开拓。

而棕榈作为红河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特色经济林,马会长指出,今后在棕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方面,要围绕做大做强棕榈产业的科技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棕榈产业(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红河棕榈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棕榈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成云南省(国家)棕榈纤维产业基地,建成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培植棕榈面积达50万亩,年产棕片2万吨,棕板3万吨,棕丝纤维产品2万吨,高档棕丝纤维产品1万立方米,产值达3亿元。专利申请量达1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件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

棕榈产业的发展使红河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棕制品产业链的崛起,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今,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并将棕榈产业列入了“十二五”产业规划中,云南红河棕榈协会正式成立……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推动红河棕榈产业的稳步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打造更具魅力的“棕榈之乡”! 

推荐阅读:

梁辉:执着奉献扎根红河 无怨无悔谱写绿色

云南:高原特色林 撑起彝良经济半边天

云南:让木本油料造福云岭山乡

云南: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生存环境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