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绿化景观特点与规划设计

2012年11月20日 13:57中国建设报

中国园林网11月20日消息:校园绿化是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整体面貌和环境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校内各功能区隔离和联系的主要手段。校园绿化对发挥校园环境的生态功能、提高环境品质、塑造人文环境、划分空间与营造景观等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校园绿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校园绿化建设单位往往不够重视、规划设计标准低、施工管理不够规范等原因,目前一些学校的绿化树种单一、绿化模式千篇一律,绿化风格没有特色。解决目前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建设方、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管理者多方努力,从专业角度提高校园绿化水平。

校园绿化应倡导以人为本,提升环境品质,达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资源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和与人文的魅力。 

校园绿化景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欣赏自然美的条件,而且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的生态环境,还具有服务教学、陶冶情操的特殊功能。 

目前,部分学校的校园绿化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园林植物种类单一,多样性相对贫乏,对许多优良的园林树种未给予足够重视,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相对偏少,一部分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园林植物没有得到恰当的运用;其次,园林植物配置不够自然,多表现在乔木灌木比例失调、地被植物种类单一、藤本植物种类太少、垂直绿化不足等,植物品种的选择对色彩的考虑不足,使得植物景观显得过于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最后,在进行校园规划方面,部分规划设计单位仍采取“建筑先行,绿化填充”的模式,这样留给绿化的空间就较为有限。 

笔者认为,校园绿化的植物配置与规划设计应做到:

第一,实施“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本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充分体现经济、实用、美观的特点,应用自然界的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供人欣赏,乔木、灌木组成树丛、树群时,要深浅疏密相济;有景可借的地方,树要栽得稀疏些,或选择树干高大树冠较高的乔木、或选栽低矮的灌木花卉,以保持透视线;对视野零落的地方,要组织致密的树丛遮蔽,以达到“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效果。

第二,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的观赏特性,注重各植物之间生态上的联系,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配置效果,无论植物在应用上的环境选择还是植物的表现手法或植物之间的搭配都要考虑得比较周到,要考虑到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协调,植物造景材料有主、有次,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校园主体绿化植物应具有本校特色,根据树形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切忌千篇一律、平均分配。

第三,校园绿地规划设计作为校园环境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足够重视,好的绿地规划设计是取得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的前提,它反映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现代理念。只有在规划设计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会创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应从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的高度,在进行校园规划时预留较大面积的绿化场地,以供集中绿化。大型(较大型)绿地对校园景观环境将产生重要影响,而一些较小的绿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们具有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踏板”功能。同时,在有限的绿地空间中应进行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充分发挥绿地改善环境的潜能。 

此外,校园绿化要充分考虑校园所在地自然景观环境,校园所在地自然景观环境是校园环境营造的重要资源。自然的山景、水景,尤其是嵌入校园的山水之景,是校园环境营造中最宝贵的财富。自然的山水之景以其不可再生的独特性吸引着人们亲近自然,校园环境营造要重视校园内外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要深入分析校园的地形条件,注重对该地块特点的挖掘,巧妙利用原有的水系和自然的山地,保留原有的树林植被,让校园依山水而构图,保持校园对大自然的亲和性,满足师生回归自然的需求。 

(作者工作单位系山东省肥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推荐阅读:

天津:海河两岸环境绿化成效显 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上海: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开展落叶行道树冬季修剪工作

山东:中山北路绿化带火苗伴随浓烟 焚烧杂草存在隐患

上海:长宁区绿化市容局超额完成年度绿化建设任务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