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林业发展需求 打造综合观测平台

2012年11月20日 14:01中国绿色时报王俪玢

中国园林网11月20日消息:在林业发展急需基础观测作为重要科技支撑的今天,当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重要的基础数据谈判时,国家林业局生态站网正走向前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日前召开的国家林业局生态站工作现场会上,全国113个生态站的站长、依托单位负责人、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等齐聚海南省海口市,赴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站进行现场考察,共同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特别是结合林业重点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任务,加快生态站建设,更好地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多功能生态站网构建观测平台

生态建设、生态评估、效益监测与评价、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碳汇、国际履约、绿色GDP核算等许多林业中心工作,都与生态站密切相关。《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从现场会上了解到,国家林业局十分重视提升生态站网的建设,全国已在典型生态区初步建设了113个生态站。其中,森林生态站75个、湿地生态站21个和荒漠生态站17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生态类型区、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观测研究站网络。

生态站网作为国家林业观测研究平台,在对森林、湿地、荒漠陆地生态系统水文要素、土壤要素、气象要素和生物要素基本观测的基础上,以系统性、集成性和可操作性的科学问题为纽带,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按照“多站点联合、多系统组合、多尺度拟合、多目标融合”的发展思路,开展大流域、大区域、跨流域、跨区域的重大专项科学研究。

国家林业局作为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部门成员单位之一,以生态站网为基础,整体加入了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这为提高我国在GEO中的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站主要肩负了六大任务:生态要素观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技术研发与应用;生态学重大专项研究;决策咨询服务。通过长期建设,我国生态站已经成为集野外观测、科学试验、示范推广、科普宣传于一体的一站多能的大型野外科学基地。生态站网在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观测研究成果,科学家们用智慧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准确评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宣传林业功能和作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履约谈判的科技支撑。

多系统生态站网提供科技支撑

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站不仅在打造野外创新平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也在生态站工作中树立了典型和标杆,生态站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极大推动了林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2009年依托森林生态站观测数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等,森林生态站网首次完成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测算出年总价值量达10.01万亿元;固碳3.59亿吨,相当于中国工业当年排放二氧化碳的20%多……数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向世界发布,成为谈判的重要砝码。同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也成为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核心成果之一,成为本次连续清查重要的创新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引起反响后,国内诸多省区相继启动价值评估。

森林生态站网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制定了森林生态站建设、观测指标、观测方法、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等系列标准,确保生态站的每项工作都有执行标准和依据,推动生态站网实现联网观测、比较研究和数据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观测规范有序运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质量和成果质量。

目前,针对城市内PM2.5的讨论成为热点,百姓越来越关注生态与自己的关系。森林生态站网已经开始进行监测,希望通过2年-3年的观测研究,为城市植树造林、城市绿化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通过监测,才能回答哪些树种阻滞、吸收汽车尾气粉尘最多最有效,优先推广。

生态站不仅是数据仓库,更为重要的是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技术研发,开发出适用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先进技术和模式,如把风沙过程、降尘量、治理面积、治理效果等等通过数字的规律和后续研究做出科学地监测、评估。

依据京津风沙源区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站长期观测研究成果,荒漠生态站网圆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思路研究》。基于此项成果编制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于2012年9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首次完成中国荒漠化生物-气候分区,编制出第一幅“中国荒漠化气候分区图”,明确界定了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为我国政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提供了技术支持。

湿地生态站网参照《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系统和我国湿地资源的特点,在5大类37型湿地中,选择森林沼泽、草木沼泽、永久性淡水湖、红树林沼泽、人工蓄水区等比较典型的湿地类型作为建站的区域。依托四川若尔盖、海南东寨港和浙江杭州湾等湿地生态站,研发适合我国多种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为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作为《湿地公约》的缔约国,具有履约责任,通过建设科学的湿地站网及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在国际湿地保护与恢复领域已经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与赞许。建设覆盖全面、指标系统、机制良好、保障健全的湿地生态观测网络是湿地研究、湿地生态健康的需要,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多使命促生态站网继续完善发展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全国林业科技大会上指出,林业科技必须围绕建设创新型林业,扶持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团队,构建现代林业技术创新体系,出成果、见实效、立新功。生态站网的建设正是高举生态、民生两面大旗的集中体现,是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

生态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就是退耕、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这些重点工程都离不开生态站的支撑作用:通过观测研究成果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模式和科学支撑;开展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

记者从现场会获悉,生态站的整体建设正处在布局建设和升级改造并存的阶段,建设任务艰巨而紧迫。“十二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将加快推进生态站网建设,优化站点布局,推进升级改造,完善标准体系,狠抓成果产出,力争尽快建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机制完善、运行高效、覆盖全国主要生态区域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生态站网,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林业建设,支撑现代林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推荐阅读:

辽宁: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壮大服务能力

林业:夯实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林业十年:西北院十年建设成果

科技推动林业信息化发展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