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6日消息: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每一个人对"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殷切期盼。保守估计,我国约50%的土地、能源、水、材料等资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由建筑产生。因此,从绿色建筑到生态城市的打造,本身就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近日,"新能源·新城市--APEC低碳城镇发展论坛"在天津召开,部分与会专家对记者表示,打造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
十八大报告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四项主要工作,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这些工作都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
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剧发展的转折点,尽管目前城镇化比例已经接近50%,但在未来的30年内,城镇化比例仍将进一步提高,对能源环境、生态保护也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城市刻不容缓。
从绿色建筑到生态城市
2004年以来,绿色建筑的概念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科技成本的下降,开始不断受到业界关注,并且从遥不可及的"贵族"建筑渐渐趋近于规模应用,普通建筑中也开始构建绿色建筑和生态技术体系。例如,在深圳、江苏等多地保障房项目建设中,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也被大量研究和广泛应用,包括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同时,建筑技术本身不断成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不断下降,也为绿色建筑在更广范围内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目前,生态城市理念已经与绿色建筑相结合,以生态城市为基础推动整个绿色建筑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特征。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许小伟表示,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已经达到200多个,关于绿色建筑的体系和标准也在不断细化,并向更加专业和园区级的方向发展。
他认为,"城市本质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空间载体,低碳城市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创造和谐幸福的人居环境。"因此,可以将其归纳为城市与自然、效率和文化共生。
推荐阅读:
所谓城市与自然共生,是指城市环境应包含蓝天、青山、绿水、碧野、柔光。一些城市已提出"宁静城市"概念,要对整个城市的噪声进行控制,在道路规划和工商业布局中考虑噪声对住宅区的影响。针对城市热岛效应而衍生出的"清凉城市"概念,就是希望根据建筑疏密的规划,城市通风廊道的避让,以及水系、立体绿化系统的设置减少温室效应,打造清凉城市、清洁城市。
低碳要求城市高效运行,城市合理的规划可以提高市民的效率。通过不同功能区的复合,减少交通能耗,提高生活效率。例如,社区服务中心可以为居民打造15分钟步行圈,满足居民购买新鲜蔬菜食物的需要。因此,绿色建筑应该成为城市最有生命力的单元。
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前总经理、能源顾问中西聪认为,强大的领导力和政治承诺在发展低碳城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将有助于生态文明转变为市民广泛认同的文化存在。特别是,城市建设与管理需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先进的思想方法和视野进行管理,以谋求建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
生态文明催生产业机遇
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得到高速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房地产业在城乡建设中全面铺开,目前国内建筑总量达到450亿平方米。但是,城市发展有很多的生态隐患,如何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成为亟需破解的课题。按照有关绿色建筑标准,城市现有建筑90%以上需要改造提升,因此既有建筑改造任务繁重。
中国建材北京新型材料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薛孔宽认为,目前房地产业发展处在一个转折点,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常态化,房地产业需从过去的浮躁中走出来,回归理性。同时,城乡生态人居建设将使房地产业进入新一轮朝阳期。他表示,城市有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需要改造,乡镇也有大约300亿平方米的建筑需要提升,这将使房地产业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并且为拉动内需创造机遇。
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提供了指导和机遇。他表示,城市目前面临三大问题,首先是解决城市定位问题,即怎样建立一套科学的顶层设计,来指导城市的发展。其次是城市的投融资问题,"因改革而生的城市投资平台现在或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全国成立了数个城投公司,举债近13万亿元。所以,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系统尤为重要。"最后是城市功能如何实现,怎样使这些功能变得有序有效,这涉及到路径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
同时,他认为,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长期性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因为换了领导班子,结果以前的城市规划和发展重点也随之改变,生态城市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城市管理者要研究战略产业的课题,使得战略产业通过空间承载。一旦战略产业规划通过城市规划承载时,城市的重大基础项目便得到量化。把定型的产业规划变为定量的过程属于开发性金融,也就是投融资规划,一旦开发性金融运作合理,就可以形成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累计循环效应。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建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