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
中国园林网11月27日消息:说起家乡,辽宁铁岭的邱迪由衷地赞叹:“莲花湖,铁岭因你而美丽!”邱迪的感慨来自一次亲眼目睹:一见到莲花湖湿地公园,外地游客顿时停止了因赵本山一句小品台词而对铁岭这个“大城市”的调侃,羡慕和钦佩的表情油然而生。
铁岭新城拥有辽河、凡河、柴河三条天然河流,铁岭市因势利导,以这三条河流为基础,在新城中心挖掘如意湖和天水河,引凡河水进如意湖,经天水河进莲花湖,最终汇入辽河。一个大胆创意创造了完整的城市水系,也让濒临生存危机的莲花湖湿地重现生机且大放异彩。
最近,我们走访铁岭新城,发现铁岭人在新城风景中心精心打造的如意湖堪称美轮美奂。但让铁岭人感到意外的是,来到铁岭的国内外专家对精心修饰的如意湖置评不多,却众口一词地对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莲花湖湿地公园赞赏不已。莲花湖湿地公园,已被认定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莲花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已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还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优秀范例奖。
这是铁岭的意外,更是一个提示中国城市提升生态文明,特别是湿地文明的意外。
不少城市为“美丽”数字而破坏美丽湿地
要湿地,还是要酒店、要商场、要经济数字?这样的问题几乎困扰着全国的城市管理者。在经济数字的压力下,一些城市选择放弃湿地。
哈尔滨市湿地景观公园于2003年4月开工建设,曾经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打造“万顷松江湿地”是哈尔滨市发展城市的口号之一。然而在今年6月,这里的湿地景观公园天鹅公园被回填,用于房地产开发,令人扼腕叹息。
在古都西安,有开发商对雁鸣湖大片水域“围湖造田”,也有人要投资数百亿元资金建造多个人工湖,再现“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的历史盛景。这是当下中国城市十分常见的不合生态逻辑的湿地观。想搞生态城,就将湿地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和保护;想发展工业,就毫不吝惜地把湿地填平。
前不久,就在离莲花湖湿地公园不远的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基建和城市化已成为威胁湿地的主要因素。”
“填湖修路、填湖建房这些活动一旦侵占城市湿地,很难恢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院长包满珠说。
据调查,近4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已累计丧失湿地2.1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部沿海湿地的50%。
此外,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湿地面临的旅游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河流、湖泊几乎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一些地方不断在湖泊、河流周边地区兴建宾馆、游乐场所。污染也正成为湿地的另一个现实威胁:“大庆杜尔伯特东湖被污染,湖水颜色如同可乐”、“鄱阳湖化工产业园排污,湖水金属污染超标”……城市湿地被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破坏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湿地保护为何如此弱势?
专家指出,现在还没有一部像森林、海洋那样的湿地保护专项法律,就是在零散见于其他法律中的关于湿地的规定,也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比如,《土地管理法》第4条第2款规定:按用途“将土地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湿地既不是农业用地,也不是建设用地,当然就归入了未利用地,成了开垦的对象。《农业法》中规定“禁止围垦国家禁止围垦的湿地”,这是至今在法律中最详细的规定,但国家禁止围垦的湿地是什么,在哪里,都没有规定。围垦了怎么办?也没有规定。
湿地在法律上的弱势地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推荐阅读:
你抢救湿地,它才能把美丽带给你
按照专业概念,城市湿地,说的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
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杭州市抢救出来的杰作,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正像莲花湖湿地公园之于铁岭,西溪湿地公园已成为杭州一张与西湖并列的华丽名片。
认识到湿地重要性的城市正在增多。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抢救性地加强全国湿地的保护。自那时起,我国先后批准设立45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面积4万余公顷,分布于20省区市的43个城市。湿地保护,正在改善许多城市的面貌和软实力,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拥有湿地公园的城市和市民都有一个新感受,建设湿地公园不仅有效保护了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而且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市民亲近湿地、体验湿地提供了重要场所,还为所在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
为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制订和发布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各地也相应制订了规章制度,推动了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监总局联合发布《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将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工作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审的重要考核内容,为中国城市提升“湿地文明”素质创造机制。
不讲科学的湿地保护带不来美丽
调研发现,在开展城市湿地自然恢复的过程中,已出现过度园林化的趋势,专家把这样的恢复叫做“建设性破坏”。
最近,北方某些缺水的城市盲目地挖出几个比西湖还大的人工湖泊。当地气候干燥,地表水蒸发量很大,又没有水的来源,人工挖湖会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在城市湿地的建设中,一些河道、湖泊大面积被硬质驳岸代替,出现“二面光”或“三面光”的水利工程建造模式。专家告诉我们,这看似“整齐有序”的做法会使得原有的自然河堤和土坝变成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专家告诫,湿地保护与恢复要保障湿地生态廊道的畅通,提高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指出,我国过去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等等成为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水问题。其原因就是不恰当的城市建设方式对自然水系统的占用、破坏。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只是有污治污、无水调水、硬性防洪,必须加强城市湿地的整体保护,发挥它在提供水源、防洪蓄水方面的重要作用。
回顾世界史,几乎所有城市都是因水而兴;反之,几乎所有城市的衰亡都是因为水源枯竭或水环境被污染。
1992年,中国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原有的大片湿地正快速消失,中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能使我们所有的发展努力化为乌有。于是,我国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借助国际公约来规范我们的发展。
20年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把“生态文明”独立成篇,而且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面对这个时代,中国城市的“湿地文明”该何去何从?
推荐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