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助力辽宁实现全面振兴

2012年12月13日 14:40辽宁省人民政府

中国园林网12月13日消息: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2003年9月,《环评法》正式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翻开了崭新一页。同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伴随着《环评法》的颁布实施,辽宁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十年来,辽宁省环保厅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作用,积极探索适合省情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全面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此期间,辽宁的经济实力大幅攀升,GDP实现了由5000亿元到2万亿元的跨越;辽宁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由污染排放大户转变为全国减排大省,全省1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辽河流域干流和43条主要支流的化学需氧量指标首次全部消灭劣五类。

坚持以环境影响评价提升产业结构

针对辽宁省部分行业污染重、产品档次低的省情,坚持以环评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探索“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之路,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首选。为解决造纸企业污染占全省工业污染总量40%的问题,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全部停产治理,彻底关闭了294家,淘汰落后产能150多万吨。同时,按照“上大、压下、提标、进园”的思路,完成8个造纸产业园区规划,规划能力2134万吨/年,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减排化学需氧量5万多吨。目前,玖龙纸业70万吨牛卡纸和抚矿集团110万吨造纸等规模化项目相继入驻园区,全球最大的超高压绝缘纸板项目和全国最大的生活用纸项目等高端项目也先后落户我省。

水泥行业是我省大气污染的重点行业,未调整前,年生产能力不足200万吨,但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全省总量的50%。为此,我省重点支持资源优势地区适度发展,通过上大压小、规模发展,关停83家小水泥厂,淘汰落后产能1851万吨,新建11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增生产能力2000万吨,此举不仅推动了行业健康发展,还达到了年削减粉尘3.4万吨、二氧化硫3015吨的效果。

具有近百年历史的鞍钢,通过大规模治理改造,淘汰掉了1050立方米的高炉,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建成环保设施1109台(套)。在钢产量比“十五”增长500万吨的情况下,节能380万吨标准煤,动力煤消耗量持续下降,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4%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30%、15%,吨钢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了58.6%和41.5%。钢铁渣及除尘回收的含铁物料利用率达到100%。重塑了一个清新、清洁、清静的新鞍钢。鞍钢的变化和发展证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可以为发展轻装,可以减少发展成本,可以提高发展质量,可以拓宽发展领域。

提升产业结构,需要重大项目的支撑。近年来,辽宁省环保厅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创新服务、科学服务,确保了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顺利落地。与大连市开展了共建长兴岛生态环保岛活动,组织编制《大连长兴岛建设生态环保岛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确保了恒力石化PTA项目的顺利推进,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今年6月份,辽宁省环保厅领导带队赴14个市现场办公,帮助各地研究解决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的难题,受到各地好评。

致力于提高全省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国防、航空工业发展,为争取大型风洞、航空发动机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落户辽宁提供了快速优质服务。今年,又积极推进华晨宝马新工厂二期等137个重大建设项目顺利落地,总投资额超过了1500亿元,目前,宝马、通用、华晨三大汽车企业已经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支柱。

坚持以环境影响评价优化空间布局

规划环评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宏观决策的重要切入点,也是环保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2005年,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为把沿海经济带5个重点发展区域的260平方公里起步区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省环保厅先后组织开展了战略环评和发展规划环评,从产业定位、区域布局、环境容量、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了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建议,并在战略实施中得以落实。作为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节点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伊始就立足发展经济又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实施了人工造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化陆域等工程,在累计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近400亿元,年均递增84.2%的情况下,44平方公里规划区未设置一个入海排污口,近岸海域仍保持二类水质。

2006年以来,针对沈阳市铁西区重工业比重大、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多,环境欠账多的问题,辽宁省环保厅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先后搬迁改造了米其林、东药等300余家工业企业,促进该区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并获得了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的称号,该区已成为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

2007年,辽宁省环保厅又与抚顺市政府联合实施《抚顺市环境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推动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在抚顺投资200亿元打造世界级炼化生产基地的过程中,将位于城区的新中国第一个炼油厂抚顺石油一厂彻底拆除,将原来的“四区六地”整合为“二区三地”,同时关停15套旧装置,在推动了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优化城市布局。

近年来,为落实沈抚同城战略构想,辽宁省以《沈抚连接带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为框架,按照“同城布局、环境同治,双城互动、互利互惠,综合利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组织编制了《沈抚新城环境同治工程方案》,实行“抚水沈流、沈气抚输、固废同处”,打造资源循环利用生态链,力争在全国率先创建区域生态循环共生示范区。一是建设地下式污水厂,通过重力自流收集处理区域污水,并将再生水回用于区域集中热电厂,实现区域污水“零排放”;二是建设区域集中热电厂,充分利用现有热负荷使其供热范围覆盖到沈抚两市,实现区域集中供热全覆盖;三是合址建设热电厂和垃圾污泥处理厂,充分利用热电厂余热进行污泥脱水处理,既降低运行成本,又减少分开建设的污染半径。通过环境同治,可实现节水、节地、节能、环境四大效益:中水可用于绿化及火电厂循环冷却等,节水1500万吨/年;污水处理厂和公园合址建设可节地45亩,并减少1500亩的防护用地;污水收集改为重力自流,节电32万度/年;再生水回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000吨。

推荐阅读:

雅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 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鹤壁: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先行先试走在前面

鄂尔多斯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通过评审

湖南东江湖入选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分页]

坚持以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生态建设

辽宁是能源消耗大省,但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发已使大部分常规能源濒临枯竭,如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须冲破的瓶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已完成风电规划环评1700万千瓦,完成风电项目环评700万千瓦,并网风电装机44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二位,取代水电成为我省第二大能源。我省陆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城镇化率高,但风电发展稳居全国三甲,这得益于我省风电始终坚持规划环评先行。通过规划环评优化整体布局,统筹考虑各地区布局和规模,重点支持风能资源优势地区,先期解决存在的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形成科学有序的发展模式。以康平县、法库县、阜新、朝阳和铁岭为代表的辽西北地区占我省风电总装机容量的75%以上,规划容量近1500万千瓦,已成为我省风电发展的领头羊,且未来几年依然具备强劲的发展潜力。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省于2011年出台了《辽宁省风力发电场生态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结合,将生态建设纳入环境保护措施,并对风力发电场生态建设措施、地点、资金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形成了风力发电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这在全国也是首创。“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通过风电开发全面改善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预计增加生态建设投资10亿元,增加生态建设面积近万公顷,全面改善辽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促发展,发展坚持生态建设的双赢局面。

坚持以环境影响评价促进污染减排

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须靠建设项目推动。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辽宁省环保厅坚持事前预防的原则,以排污总量审核和清洁生产水平作为新上项目必备的两个约束性前置条件,把环境准入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手段。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切实履行环评工作的职责,提前介入,全程服务,充分发挥环评的促进作用,推动项目早日上马;对于不符合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工艺的项目,则坚决予以取缔;没有采用国内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项目环评一律不予通过。

各级环保部门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对存在重大环境隐患、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十年来,我省共否定“两高一资”等重污染项目超过1500余个,万元工业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十五”末期,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的COD排放量为1.64公斤,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06公斤。“十一五”期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的COD排放量降至0.86公斤,同比下降47.6%;二氧化硫排放量降至1.66公斤,同比下降45.7%。近三年来,环保部和省厅审批的建设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的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分别降至0.239公斤和0.851公斤。“十一五”期间,我省削减COD排放量10.28万吨,实际削减率15.9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2.9%的削减任务;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7.48万吨,实际削减率14.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2%的削减任务。

坚持以环境影响评价实现全过程监管

一直以来,重审批轻监管和验收率低都是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顽疾。从2004年开始,我省就积极探索环境监理工作,2010年6月,环境保护部正式批准辽宁作为全国第一家环境监理试点省,2011年5月修订印发了《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2011年1月,环境监理写入《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延展了环境监理范围,使环境监理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十一五”以来,我省共对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红沿河核电站、大唐阜新煤制气及管输工程等333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了环境监理,涉及港口、电力、石化等多个行业。环境监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环保“三同时”执行率显著提高,同时培育了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环境监理队伍,并得到了全国人大、环保部和项目单位的肯定。

我省的环境监理已经走出辽宁走向全国,承接了中缅油气管道及云南成品油管道工程、中国石油四川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秦沈天然气管线等重点工程的环境监理工作。同时,辽宁省环保厅组织编写、出版的《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培训教材》,继被环境部推广使用之后,还被浙江工商大学选定为本科环境科学专业教科书,填补了全国环境监理指导教材空白。

十年间,我省经济实力逐年攀升,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环境影响评价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着力点和连接带。辽宁省环保厅将继续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努力开创有辽宁特色的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新道路,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全面实施环境优化发展战略。在省内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实施“二城三点、十、百、千、万”工程,“二城”是指全面创建“环保模范城”和“生态示范城”;“三点”是指辽河治理、节能减排、大气联防联控三项重点工作;“十”是指实施“环境保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个专项工程;“百”是指解决结构性、布局性污染,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百项重点工程;“千”是指重点推进的千项污染减排工程;“万”是指以风力发电场生态建设为重点,实现万里生态修复工程。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为治理好辽河流域,彻底摘掉辽河重度污染的帽子,2012年,我省将集中开展辽河治理攻坚战、“大浑太(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治理歼灭战和凌河治理阻击战,重点实施污染源头治理、河流综合整治和生态恢复,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初步测算资金投入约需260多亿元。

同时,辽宁省环保厅还将探索建立有效的治污工程运营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恢复流域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将辽河流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域。

三是实施“蓝天工程”。为使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辽宁省环保厅还将采取十大措施倾力实施“蓝天工程”。即实施一体化大气污染减排,实现“一县一热源”;调整和优化大气污染重点行业产业结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进非电燃煤锅炉、火电、水泥、钢铁等行业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强化扬尘综合整治;开展石化、化工等行业有机废气治理;深化工业企业脱硫脱硝治理;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创建“环保绿标区”;控制高污染燃料,推广清洁能源;开展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治理;提高城市大气环境监管能力。

四是实施青山工程。大力开展生态辽宁建设,以生物多样性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为重点,开展辽西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和辽河生态修复工作,在阜新、朝阳等辽西地区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生态优良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以风电场、公路、铁路等涉及生态环境的项目为重点,探索开展生态补偿机制。

五是实施净土工程。对全省工业污染场地和搬迁遗留场地、工业废弃地(包括废矿山、废采石场、废尾矿库)、废弃垃圾填埋场等进行治理和修复;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预防和控制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将以此精神为指导,落实好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为人民群众提供水碧、天蓝、山青、地净的优质环境。

推荐阅读:

雅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 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鹤壁: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先行先试走在前面

鄂尔多斯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通过评审

湖南东江湖入选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