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十古城重建的思考

2012年12月17日 10:06搜狐家居

中国园林网12月17日消息:"拆旧"和"仿古"的大戏正在中国加速上演,日前,一篇"三十古城上演重建风"的报道引爆热议,甚至一度成了百度搜索风云榜上的热词。

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必虎的初步统计,中国正有不少于三十个城市已经、正在或谋划加入这一古城重建风潮。少则数亿、多则上百亿的古城重建项目正在遍地开花,比如55亿再造凤凰、千亿重塑汴京、220亿再造七彩云南古滇王国、大同投资500亿元再现明代古城、肥城投资60亿开建"春秋古城"等。

一些古城重建初步完成的地方已经拉开了旅游大幕,比如2012年9月底,投资52亿元、占地两千亩的河北滦州古城举行开城大典,辽国的"国王"和"皇后"率领身披铠甲的仪仗队出城迎客,俨然一场"穿越秀","大美滦州已备好美酒佳肴,恭候八方朝拜的下臣进城就座。"另外,山东枣庄的台儿庄古城是为数不多的已然开门迎客的一个。

这股重建风引发了众多专业人士的争议,一项共识是,当下这股古城重建的风潮正是肇始于丽江、平遥、乌镇等古城古镇旅游业兴起之后,不过是否所有的古城都有这样的成果呢,将取决于规划、建设和推广等众多因素。

吴必虎表示,我不赞同动不动就全部的城市、古代的城墙或历史的街区,要花几百个亿把它做起来,不要用重建这样的观念和指导思想把整个古代的东西完全恢复出来。他建议,部分有选择的通过视觉的再现能够让当地的居民和外来的游客感受到历史的文化景观,但是没有必要全部。所以我认为有选择的做一部分精品还是可以的。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表示:虽然各地打着保护文化或各种弘扬文化的旗号,但是最终很大一部分都是经济利益在驱动。地方政府一般是用一种片面的、形式化的、符号化的语言来认知这种历史环境,最后就等于是拆了真古董,盖了假古董。虽然表面看上去还是那些东西,但是它的历史价值会受到根本性的颠覆。

对此现象,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重建本身不算坏事,是地方重视文化、通过旅游业振兴地方经济的措施,但对于原有古城,保护这些建筑遗产、文化遗产是必要的,大拆大建可能会损坏原有的古城魅力。如何将这项工程做到有形式有内容,发扬古城文化,真正为人民带来福祉?才是至关重要的。

业内人士建议,保护古城真实状态与周边环境,传承当地的文化精神,在重建的过程中,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文化宝藏,应该是古城重建的前提;同时,每一座古城都有着自身独特历史和特色,应做足重建前的规划和设计,充分研究其特殊属性,科学谋划功能布局与结构形态,明确发展定位,并且在后期做好推广,形成社会共识,达到古城焕发新貌的目标。

这种意见正好反映了目前大多数专家的看法,正如吴必虎所言,"业态规划成功,古城会响亮转身;只是物质城墙,可能大量的钱投进去以后收不回来,留给下届政府,最后真正承担的还是老百姓。"可见,古城恰当的规划设计是何等重要。  

推荐阅读:

“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评论】

“古城复建热”凸显法律缺失【评论】

古城纷纷上演重建风 “名城”称号骑虎难下

苏州古城墙:追溯古城历史的景观长廊

(来源:搜狐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