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0日消息:依托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以“精”字当头,稳定林业政策,深化林业改革,加速森林资源培育,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全力打造西宁后花园,通过以实施三大工程为主的大力造林强化森林资源培育进程,使大通的森林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1%,水土流失和林草退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情况良好。林冠截留、活地植被物截留、土壤持水量均显著提高,土壤流失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增加,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使县域内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大通林业人深知:加速森林资源培育,就是在为今后打造一座绿色财富的森林银行。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至2011年的10年间,全县共造林41.8万亩、封山育林65.9万亩;2012年共造林5.7万亩。其中:三北工程造林1.4万亩、天保工程造林0.53万亩、退耕还林周边荒山荒坡造林0.3万亩、碳汇造林0.287万亩、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人工造林0.15万亩。今年完成的造林任务创大通县造林历史之最。特别是,高标准造林创下了全县造林面积、造林标准的历史新高。
将精细化管理融入造林工作中,高起点定位,精细化设计,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完成。工作中强化组织领导、目标责任、规划设计、任务分解、现场管理、科技示范的“六个到位”,突出“严、精、新”,确保造林工作顺利推进。
旗帜鲜明地确定今年为“林业管理年”,各项林业工程严格按照省、市、县的部署,早安排、早动手、早实施。及时下发《大通县林业局各项林业工程造林管理措施》,明确各项造林工程目标责任。同时,成立7个造林生产督查小组,对20个乡镇及3个国有林场的造林生产开展情况实行分片督查。对县内宜林地区、适宜树种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优先选择主要交通沿线、城镇周边山地、主要水系水源区和立地条件较好又便于集中管理的宜林荒山荒地、撂荒地开展造林设计。对“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高标准造林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合理安排,采取“一沟、一坡、一山”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精细设计。
与此同时,坚持走科技示范与生产相结合之路,加强技术指导,狠抓现场管理,执行造林质量追究制。特别是把科技推广造林试验与干旱阳坡造林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不同苗木规格品种、不同量生根粉处理、不同整地方式进行干旱阳坡造林试验示范,建立抗旱造林示范林2200亩,为今后开展大规模的干旱阳坡造林取得了示范、积累了经验。
在造林实战中,大通林业还突出“四严、一精、两新”创精品。四严就是:严把整地关、种苗质量关、严把技术关、检查验收及监理关,确保了造林质量。
“一精”就是打造造林精品工程。按照“建亮点、抓示范、造精品”的要求,造林苗木全部采用高规格,在栽植时全部采用带土球苗木造林。整地中按照不同的小地形、不同的坡向、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了水平台阶、回字形、鱼鳞坑、穴状等不同的整地方式,使整地方式更加符合造林的需要。把每一个整地方式、每一个苗木栽植做精做好,力争做到整地、栽植出精品高标准。在“一精”方法指导下,营造了桥头镇老营庄、毛家寨村干旱阳坡高标准示范精品林2200亩,逊让乡武胜沟圆山、逊布武胜梁高标准示范精品林3000亩,新庄上山、向化将军沟碳汇造林精品示范林2870亩;在县牧场、宝库乡俄博图村南滩等地区营造水源涵养林示范精品林1231亩。
“两新”就是创新造林模式,引进新树种,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一是采取与村集体合作造林的模式,将现有的弃耕地进行土地流转,并与周边荒山荒坡相结合集中连片规模造林,在新庄镇红石崖村造林绿化3500亩,并及时为村集体林颁发林权证。二是积极引进樟子松、油松、红皮云杉等造林新树种,不断丰富县域造林树种,实现了造林季节突破。
今后,还将在县域干旱浅山地区高规格营造水土保持林,使水土保持和浅山绿化再上一个新台阶、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林的功能。在县域脑山地区大量营造水源涵养林,不断提升大通水源涵养区的生态涵养功能,加快大通生态水源涵养示范区的建设力度,提高生态水源涵养区的示范作用,为西宁市生产、生活用水提供充足的水源。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大通林业找到了培育林业资源的新出路,大通林业的资源化之路也越走越宽阔。大通林业局李瀚局长指着逊让乡武胜沟圆山3000亩高标准示范精品林,自豪地对记者说,这片示范精品林代表着我们的造林水平,也是象征着西宁未来绿色的希望,我们在高标准造林中感受着打造美丽夏都的快乐!
推荐阅读:
(来源: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