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三晋大地更美丽—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纪事

2012年12月20日 10:19人民日报

中国园林网12月20日消息:编者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深得民心。  

作为国家煤炭资源基地和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山西,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是: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他们坚持不懈,以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为保障,通过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高起点的循环经济建设,使山西不仅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重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三晋大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呈现新局面。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这首上世纪50年代的民歌,朴素地唱出了汾河两岸三晋大地的富饶美丽。但伴随着煤炭资源的粗放开发,汾河渐失昔日的清流与秀美。  

作为国家煤炭能源基地,山西在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留下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累累伤痕:每年破坏水资源10亿立方米,土地塌陷采空区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8和60%以上。  

“发展方式不转变、生态环境不改善,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  

一时间,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成为三晋大地的最强音。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带领全省人民为太行吕梁重披绿装,护汾河漳河再涌清波。一幅山青水绿、天朗气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正在三晋大地展开。  

生态修复,为美丽三晋留足空间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西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八成,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山西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山西每采10吨煤就会伴生1.5吨煤矸石。“白天云雾山、晚上火焰山”是曾被矸石山包围的煤城阳泉的真实写照。长期采煤留下的2亿多吨煤矸石,曾填满了阳泉的28条沟壑,形成了26座大山,既大量占用土地,又污染土壤和大气环境,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必须要向矸石山要土地,要生态文明。   

近年来,阳泉市采取“放缓坡度,分层碾压,覆土绿化”等措施,投资数亿元,进行大规模矸石山污染防治、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如今,烟雾缭绕的“火焰山”已变成生机盎然的“花果山”。  

太原市西山地区的百余家高污染企业,曾使植被和地下水系遭严重破坏,导致“乌烟瘴气、污水溢流、草木枯朽”。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对西山区域内高污染行业实行整体退出,并投资约300亿元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近15万亩的12个城郊森林公园。  

“土地不独是父辈留给我们的礼物,更是我们向子孙暂借的财富”、“不给子孙留生态债、土地债”已成为山西人民最大的共识。近年来,山西通过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10项新机制,已落实造地项目1547个,可实现新造耕地近39万亩,极大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空间。   

循环经济,低碳打造美丽三晋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美丽三晋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意义。”时任山西省省长王君一语中的。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山西通过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已成为转型发展、打造美丽三晋的金钥匙。  

步入太原钢铁集团,宛如置身一座城市大花园。近年来,太钢应用推广世界最先进的循环经济工艺技术,不仅形成了钢铁企业内部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更实现了企业自身小循环向城市大循环转变。在这里,大型钢厂与城市和谐共融已成现实:采用高新技术对城市中水和当地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全部用于生产;回收生产余热,为城区8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冬季供暖……   

目前,省属7户大型煤炭企业已实施循环经济建设项目8类145个,累计完成投资400多亿元,建成项目98个,初步建立起具有山西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荐阅读:

北海:绿色指标领先广西 生态建设大有所为

甘肃洮河流域生态建设获国际组织援助

贵州盘县生态建设 社会力量唱主角

济南“创森”建设总体规划高度契合生态建设的主旨[分页]

“四个山西”,全面重建美丽三晋  

曾几何时,山西的一些城市被说成是“污染之都”、“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打响了“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攻坚战。近年来,山西以每年100亿元的投入、近500万亩的速度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目前已达到18.03%。  

平顺县人民靠着“种活一棵,不愁一坡”的坚定信念,从石头缝里种出了满山森林,使很多动物重新现身,枯竭多年的山泉泠泠涌动,昔日“穷山恶水乱石沟”,今成“华北地区绿色氧吧、生态宝库”。右玉县“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令“不毛之地”变身“塞上绿洲”,创造了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的奇迹,孕育了著名的“右玉精神”。  

净化山西,使山西彻底摘掉“污染黑帽”。去年,全省11个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由2005年的226天增加到347天;全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由12.6%上升到45.4%。   

煤层气曾是让人谈之色变的“矿井杀手”、“污染元凶”,山西煤层气储量占全国的1/3。近年大规模的“气化山西”工程建设,已使煤层气成为安全清洁的新能源。  

今天,“四个山西”正在将山西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11月初,运城平陆县的黄河湿地上,栖息越冬的首批60余只野生白天鹅翩然降临,加入这个鸟类天堂的候鸟已有百余种。  

建章立制,制度呵护美丽三晋  

制度约束力,造就环境生产力。山西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和完善功不可没。  

近年来,山西制定出台了“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将“环保目标责任制、污染减排、蓝天碧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市县政府,市县政府进一步落实到企业和有关部门,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严格的环保考核制、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同时就重大环境问题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重点工业企业负责人进行逾期追责性约见谈话。  

2006年以来,省政府对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和区域整治效果显著的市县给予了8000多万元的奖励;先后对80名环保不作为的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否决了72个单位和个人的评先评优资格,有力地促进了各级政府履行环保责任。  

同时,针对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状况,省政府颁布实施了“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和“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等81项环境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工业污染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有效地推动了全省重点工业企业全面治理和达标。  

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美丽家园。今天,十八大精神正在三晋大地引起黄钟大吕般的共鸣,为3400万山西人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无穷的力量。在他们手中,生态文明之光必将永照太行吕梁,让美丽永驻三晋。

推荐阅读:

北海:绿色指标领先广西 生态建设大有所为

甘肃洮河流域生态建设获国际组织援助

贵州盘县生态建设 社会力量唱主角

济南“创森”建设总体规划高度契合生态建设的主旨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