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31日消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朝霞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高度,对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进行全面梳理和认真反思,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体系,必要而紧迫。
当前环境资源立法群龙无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资源立法成果丰硕,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杨朝霞说,从体系组成上看,环境基本法缺失,环境资源立法群龙无首、体系凌乱、各自为阵,以致于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各说各话、相互冲突的地方比比皆是。所谓环境基本法,是指在一国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体系内,由全国人大制定通过的,与单项环境资源保护法律相对应的,处于基础地位,能发挥统领性和指导性作用的法律。
杨朝霞指出,从结构比例上看,我国环境资源立法偏轻偏重,缺乏整体观、系统观和协调观。这主要体现为“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东部、轻西部”等。譬如,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主要为污染防治法,对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问题规定很少。
“从目的任务上看,我国仍停留于保护人身和财产利益的传统立法思维,没有赋予环境利益和公众参与应有的法律地位。环境资源立法的终极目的之一是维护人体健康,但最直接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对于人的利益,即环境利益。譬如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宁的环境、美丽的景观等,这对于早已摆脱了贫穷困顿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现代人而言显得日益重要。”杨朝霞说。
“我国目前仍受 出现什么问题赶紧制定什么法律的救火式 立法陋习的影响,环境资源立法在整体上未能树立一种高屋建瓴的科学理念,缺乏顶层的设计和宏观的规划,亟待革新。”杨朝霞强调。
应生态化改造现行立法体系
杨朝霞认为,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的基本方略应是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应对现行立法体系进行生态化的改造。杨朝霞介绍,法律的生态化不仅仅指对专门环境资源法律以外的法律(如民法)进行生态化,还包括对专门环境资源法律自身的生态化,即应是对整个环境资源立法体系的生态化。
“实施法律生态化,最根本的要求是,树立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产品保护两大立法理念。”杨朝霞举例,譬如根据各地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将全国进行主体功能分区,制定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法,优化国土开发利用空间格局。再如,将以人身和财产利益为犯罪客体的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以环境利益为犯罪客体的污染环境罪等。
“树立生态产品保护的立法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在法律上确认和保护环境权。”杨朝霞解释,所谓环境权,是指公民、法人等对良好环境质量这种生态产品所享有的权利。环境权是人权在环境危机时代诞生的新形式,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性权利;环境权能为公众保护环境提供更为切实有力的制度管道,进而解放和壮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巨大力量;环境权直接以环境质量这种生态产品作为客体,以停止环境侵害、恢复环境质量、生态损害赔偿等作为侵权责任形式,有利于直接、彻底地保护环境利益,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与环境相关的人身和财产利益。
杨朝霞指出,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俄罗斯、韩国、菲律宾、土耳其、刚果等60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宪法和环境法中确认了环境权。可以说,环境权的法律化已成为世界环境立法的大趋势。
修改环保法使其成为基本法
“科学构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应从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基干法体系、对传统部门法进行生态化改造等方面入手。”杨朝霞说。
杨朝霞介绍,从域外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和实施大量单项环境资源保护法律的基础上,纷纷制定了高位阶的可统领各单项法的环境基本法。譬如,美国于1969年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我国台湾地区在基本健全了环境资源保护单项立法之后,于2002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我国也急需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高位阶的环境保护法基本法,并废弃只注重污染防治的小环保观,确立系统、平等关注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大环保观,使其能作为母法指导和统领各单项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为早日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奠定框架基础。
“与此同时,应健全和完善由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和生态保护法为三大基干的生态文明建设子法体系。譬如,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损害赔偿法、优势矿产资源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生态补偿条例和湿地保护条例,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和草原法等。”杨朝霞说,此外,对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传统部门法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使其与专门的环境资源立法一起握指成拳,形成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整体合力。
“在立法上确认生态文明和环境权是我国作为生态文明思想发源地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最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地方。”杨朝霞最后说。
推荐阅读: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