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新芽的桫椤
中国园林网12月7日消息:在高明更合镇老香山葱郁的森林中,一群穿着野外装束的人们,也在为眼前看到的景象忧心忡忡。这群人都是植物研究专家,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省林科院,他们是到高明合水中华桫椤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的。
合水中华桫椤自然保护区,位于高明更合镇老香山,海拔699米,峰峦起伏,峡谷深邃。山中有一片近200年未开发过的原始次生林,在佛山这样一个重工业城市,这是最后一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始次生森林。这些专家要寻找的,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桫椤。这种与恐龙生长于同一时代的植物,曾是恐龙口中的美食,堪称“活化石”。
夏日一个闷热的午后,在一位当地林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考察组的车辆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行。行至半山腰,工作人员示意司机停下。随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在道路旁的沟壑中,一株不大的桫椤静静地耸立着。几位专家见到桫椤,顿时喜出望外,赶忙上前去查看其生长状况,也顾不得沟壑的陡峭和不远处的马蜂窝。
这株桫椤直径不足20厘米,乍一看,与铁树有些相似,一条条支径从树干向外伸展开,从下往上看像一把撑开的雨伞。“这株桫椤年龄不大,不过长势还不错。桫椤喜阴湿,较常生长在沟壑里。”一位专家介绍道。
发现了第一株桫椤,考察队顿时“士气”大振,顾不得天气炎热和雨后山路的泥泞,大家开始继续向保护区内进发。一股清泉从山顶涓流而下,大家顺着清泉逆流而上,向着森林最深处探寻。保护区内,清溪蜿蜒,古木参天,藤绕枝蔓,但仍然依稀可辨有人至的痕迹。溪边断断续续会有一段人为踩踏出的小径,可容一足。其间,几棵老树上还被歪歪斜斜刻着名字。偶然间,草丛中还躺着几个塑料瓶。
然而,考察队终没能再发现第二株桫椤。
“原来这里有数百株桫椤。”跟随大家考察的本地林业工作人员介绍说。而现在,桫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数量早已锐减。
人的因素无处不在的人类“入侵”
桫椤的逐渐消退,是目前佛山生态消退的一个缩影。一些曾经在佛山茂密生长过的珍稀树种,如格木、苏铁蕨、金毛狗等,如今也越来越稀少。
在佛山林科所,种植着许多佛山的濒危保护植物,如格木、金花茶、杜鹃红山茶、见血封喉、猪血木等,在专业园林工人的照料下,它们得以较好地生长。但也有一些很难人工种植,如桫椤、苏铁蕨等。
在佛山市林科所副所长林薛克娜看来,这些珍稀植物物种的衰退,与人类的入侵密切相关。桫椤数量的急剧减少,就是当地村民偷偷挖掘所致。桫椤有观赏和药用价值,村民常偷挖桫椤,由于桫椤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村民挖回去的桫椤,多成活不了。
“物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存竞争的关系,人类已成为鸟类生存最大的天敌。”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鸟类研究专家张敏如是说道。在张敏看来,人类的强势入侵,尤其是最近30年来的城市化的狂飙突进,极大地挤压了鸟类生存的空间。
对于鸟类而言,其宜居的环境依次是沿海湿地区、森林区、农田灌丛区和城市区。即,城市区是鸟类最不宜居的环境。张敏介绍,中国目前共有1400多种鸟类,其中适应城市的不超过40种。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原因,昔日,珠江口的滩涂是鸟类最集中的地区,在过去三十年里被填掉了一半多,现在的滩涂面积不及30年前的一半。
张敏介绍,南海三山新城在建设初期,曾联系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试图通过人工措施,来改善鸟类生存环境,让三山新城能吸引更多的鸟类,提高当地生态环境水平。当张敏等研究人员到三山新城转了一圈后发现,只能引进一些常见的对城市适应性强的鸟类。那些珍稀鸟类很难在这里生存。
目前,广佛一带鸟类已经越来越少了。以前珠三角一带常见的大型雁鸭类、鹳类、鹤类鸟,如今已难觅其踪。如三水的禾花雀,如今已变得稀有。而那些大型兽类,如熊、豹子等动物,其对生态的要求,都是在人为干扰少的地方,比如未开发的森林等。
环境因素大气、水污染成生物“杀手”
除了建设堤坝、偷盗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破坏以外,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目前动植物物种萎缩的另一大原因。环境污染最主要的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受水污染毒害最深的,莫过于鱼类。那些以工厂废水和生活污水为主的陆源污染物,对生活在水中的鱼儿,无疑是一剂慢性毒药。
去年年底,顺德环境运输与城市管理局对全区90条内河涌进行抽样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超过70%的内河涌水质处于五类水质以下,其中劣五类的超过60%。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鱼儿受工业废水排污影响大量死亡的事件。搜索媒体报道可发现,2008年8月,广东佛山市卡迪雅生态建材有限公司超标排放污水,导致佛山狮山大榄涌受到严重污染,河内鱼虾成片死亡。2010年1月,三水区西南街道邓岗村委会黎北村村民20亩的大鱼塘边17个鱼坑,每个鱼坑里都埋着1000斤左右的鱼。这些鱼最终被认定是因农场非法排污所致。
素有“生态晴雨表”之称的两栖动物,被视为监测环境变化的关键“早期预警系统”。据最新研究,全球41%的两栖类动物受到灭绝的威胁。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亮看来,珠三角的情况只可能比全球的情况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源污染导致栖息地破坏。
另一方面,大气污染也让佛山臭名远扬。今年8月,省环保厅公布上半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佛山(含顺德)成为重酸雨区,酸雨频率大于50%。自从1995年开始,今年是佛山第19次进入重酸雨区的黑名单。
“酸雨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我们最常见的榕树,一场酸雨下来,榕树就会出现叶尖干枯。”市林科所负责人说道。令佛山尴尬的是,摘掉重酸雨区的这顶黑帽子,仍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在第19次进入重酸雨区后,市环保局对外表示,无法给出明确时间摘掉重酸雨区的帽子。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