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7日消息:中国曾经像一辆在赛道上全速发力的赛车,速度极快,无暇他顾。
如今,速度已不那么重要。“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成为发展要求,“人均”也取代“总量”成为发展目标。10年来,质量、效益、公平等价值观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一切,都指向生活幸福。
大力发展林业,努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编织绚丽绿装,是架起通往幸福的桥梁,是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抉择。
发达省份率先追求幸福
经济发展甚至发达之后,发展和改革的重心在哪里?在生活幸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18个省(区、市)明确提出了“幸福”概念,将幸福列为施政目标。而开风气之先者,恰恰就是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历经鲜花与荆棘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
2010年,广东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6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当时汇率计算超过7000美元。
还要追求更漂亮的数据吗?
2011年1月,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落实广东“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核心任务。
一向勇于探索、敢于先行先试的广东,再一次率先把过去能用数字衡量的目标,变成了没法用数字衡量的目标,坚决抛弃过去发展评价体系“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的冷漠与僵化。
传统增长模式、粗放发展方式为我们带来可观的数字增长。现在,是摆脱数字迷恋、追求幸福的时候了。
如何追求幸福?当然是转型升级,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生态与经济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是转型升级之目标,更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要义。
在率先追求幸福的广东,增城的积极探索无疑值得关注。
增城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就是生态优美。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9.7平方米;2011年全年空气优良率100%,饮用水源和城市水域功能区100%达标。
绚丽绿装耀眼夺目的增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1年领跑广东省,居全国第九。在增城,你感受不到明显的城乡差距,到处山清水秀、绿意盎然、花团锦簇。有考察者甚至感慨:到了增城,恍如到了欧洲小镇!
生态优美、经济发达,幸福增城难道不正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侧影?
生态良好才能称为幸福
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公众的幸福感却在下降,难道不值得深刻反思?
生活幸福才是发展和改革的终极目标,而经济发展不过是获取幸福的手段。
推荐阅读:
河北廊坊建成绿色通道7834公里 [分页]
你幸福吗?这是一种主观感受,无法用数字来说明。面对这样的提问,也许一时不好回答,但如果身边的生态环境不好,你肯定觉得不幸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没有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生态良好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座桥梁。
通俗地说,就算一个地区、一个人再有钱,但如果因为生态环境污染,钱最终都用于治病,生活质量下降了,甚至有钱无命享受,挣钱意义何在?
因而,无视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非人性的发展,背离了人的发展的需要。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粗放式的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
当然,这决不是否定过去3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正是由于30多年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发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现在才要告别数字至上、速度至上,重新发现“人”,关注并谋求“人的幸福”。
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央视在问:你幸福吗?对此,也许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作出了回答。无论答案为何,但一些基本因素始终都会成为每个人判断自己幸福与否的重要依据,比如,除了有钱,生产生活环境是否绿色宜居、是否生态自然。
因为绿色宜居,新加坡常年吸引来的全球访客络绎不绝,经济活力无限;同样,因为绿色宜居,广东增城也正吸引广州人、深圳人甚至香港人的目光,引来更多周末观光度假者甚至定居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生态的确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只有生态良好,发展才有活力,社会才有魅力,公众才会幸福!
幸福为伴方可走向生态文明
在当代中国,良好生态在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为此,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其实,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也加剧了生态恶化和资源枯竭。
从近代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发达之后的必然选择,更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
自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导致工业文明弊病重重,越来越为人所诟病,甚至抛弃。
与工业文明截然不同,生态文明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是一种经济与生态共赢、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文明。其中,良好生态显然发挥着起承转合的关键作用。
致力于建设良好生态,林业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使命神圣。过去10年,中国已明确提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是林业的主要任务,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
目前,人类共同面临森林减少、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空气污染、气候变暖等全球生态危机,主要靠发展林业来治理。
在中国,经历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公众对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无限向往,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愈加强烈。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满足需求、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民生改善、幸福增加、文明进步之所需。
幸福为伴,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成小康社会。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