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7日消息: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
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
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如何理解?
曾成钢:正逢国博百年,中国雕塑学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中国雕望百年作品展,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近一个世纪里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雕塑展囊括了从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李金发、刘开渠、曾竹韶、滑天友,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中坚钱绍武、潘鹤、王克庆、程允贤、沈文强、文楼、李守仁、刘政德等雕塑家的一批精品力作。这个展览,就是要梳理中国雕塑百年发展历程,展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成就,让大家看到有哪些作品值得我们今天再次讨论、学习,同时去发现哪些艺术家对中国雕塑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以及中国雕塑在世界美术史上的突出特点。
记者:一谈雕塑,许多国人就想起寺庙里的造像和皇家园陵中的瑞兽,那么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有哪些区别,现代雕塑的不同阶段又各有什么特点?
曾成钢:传统雕塑大多是以宗教题材为主,主要体现在佛教艺术、皇家园陵,而中国现代雕塑指的是以西方写实主义为范本,进行写实学习和创作的雕塑。如何把西方的形式语言、艺术观念与中国自身的文化精神、审美理念融合,形成自己有生命力的现代雕塑艺术,是近百年来中国现代雕塑家不断思考实践并需要继续努力解决的问题。
雕塑兴衰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中国现代雕塑的真正起始应该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那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给雕塑施展的空间并不多。但随着上世纪50年代十大建筑的兴建,一些好作品开始出现。最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群,现在看起来还是一件伟大的作品,完全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高度,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整个民族追求的一种精神。
近三十余年来国家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给雕塑创作发展提供新空间,雕塑的数量质量、形式语言、艺术观念和材质运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主题走向丰富,强调个性语言的探索和研究。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
记者:近年来,各种雕塑展越来越多。这是不是说明随着我国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国雕塑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曾成钢:我深深感到,中国雕塑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各种雕塑展对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市民参与的热情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近年来,我们的对外交流活动也特别多,我国当代雕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很多外国艺术家都涌进中国,他们都觉得中国的雕塑艺术有一个很大的成长空间。
记者:艺术的发展有赖于群众整体艺术素养的提高。采访中发现,参观展览的观众不少,而能够谈出作品内涵、真正懂得雕塑的人好像并不是很多。
曾成钢:这是一个历史和社会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的雕塑在发展中,有一个断裂。我们对自己传统的文化认识不够,做过一些近乎毁灭性的销毁,令人痛心。改革开放后,我们对传统和西方的雕塑艺术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不过,这30年是非常短促的,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做好,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沉静的心态。
另一方面,我国对美育的训练也比较欠缺。一些抽象雕塑,大家也看不懂,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多办一些展览,让大家看得更多,眼界开阔些,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没感觉到有感觉,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会欣赏到会欣赏,我们相信都会好起来的。
雕塑作品应遵循艺术规律
记者:作为雕塑家,您如何判别一件作品的艺术质量?我国雕塑与世界高水平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曾成钢:一件好的作品,必备这样一些要素:要有好的想法,选择合适的艺术语言和作品规模来表达,要考虑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还要有精良的制作。
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是自己对题材的表述。一个好的艺术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更接近大众,接近环境,要表达大家共同的问题。艺术家要能从平常的、沉淀已久的东西中发现新的角度去解读。总体来说,我们跟西方现当代雕塑的差距在缩小。但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缺少重量级的作品。
记者:大家现在对雕塑艺术的热情越来越高,但也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许多大中城市都热衷于建造城市雕塑,规模越来越大,耗资也水涨船高,但许多雕塑作品广受诟病,这也影响了人们对我国雕塑水平的整体观感。
曾成钢:城市雕塑和展览会上的雕塑作品有所不同。我们在展览会上看到的作品往往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作。这些作品不受太多外部因素的制约,常是作者个体对生活的感悟、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更强调个性艺术语言的表现。当然,这些作品如果被观众接受和认可,也可以进入城市公共空间。比如国内的长春国际雕塑公园、芜湖的雕塑公园,国外的美国暴风国王雕塑公园、韩国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日本的香山雕塑公园等,里面都有令人感动和震撼的代表艺术家个体语言的雕塑作品。
我认为,中国一些城市斥巨资修建城市雕塑,这对发展城市的景观文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有助于雕塑在公共艺术领域赢得公众的认知与喜爱。问题是,有些主事者没有把它作为公共艺术来建设,而是搞成了政绩工程,而有些艺术家太迁就他们的意志,没能把好艺术质量关,这就导致工程巨大,而雕塑作品没有按艺术规律办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必将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已经出现了可喜的现象,不少好的作品,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记者: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如何解决刚才您说的这个问题,既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又能体现城市精神,被当地政府选择并被普通市民接受?
曾成钢:公共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要体现公共性。要建成好的作品,需要组织者有非常高的水平对建设方案进行筛选定夺。组织者可以委托一个委员会来进行招标、评审;整个机制是否健全,与最后落成的作品好坏,是直接相关的。选艺术家也非常重要,这个艺术家的创作设计和控制作品的能力必须是强大的。
哲学家、文化人、知识分子、艺术家,都应当对当今社会有终极思考,应该考虑以怎样的精神追求来延续文化生命。如果对这些问题思考不多,或者思想深度不够,我们的很多东西就会是运动式的、走穴式的,或者一哄而过,造成一种表面的繁荣,创作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带给我们震撼。
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是有意识的,在想法上有意识,在制作上也要有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慢慢地精神性的东西就会显现出来。这就要求雕塑的内涵必须与这个城市文化环境有关。
记者:最后,您对雕塑界的后起之秀有哪些期待?
曾成钢:我希望他们在雕塑这条艰难的路上能够坚持下来,这个需要勇气。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出成果。还要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要有方向性的把握,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只有把精神性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才会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才会让历史记住你。
推荐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