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7日消息:“长江缺少水资源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希望能认真研究制定。”昨天,来上海参加“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届市长联席会议”的市长们面对这一呼吁,几乎全都点头称是。在下午举行的高峰论坛上,来自上海、重庆、武汉、九江、南通等20个城市的市领导做了交流发言,对于转型发展时期中的“环境保护导向”表示出极大关注。南京市副市长陈刚坦言,目前很多制造业正由长江下游向上游转移,上游地区恰恰是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转移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问题,有些重污染项目坚决不能转移。”
“环保协调机制制定”众心所想
陈刚的发言引来了不少附和。九江市市长殷美根表示,当地为了保护好“母亲河”,严把环评关、竣工关,在项目运行时坚持专项检查、社会监督、在线监管“三管齐下”,不过仍会遭遇尴尬:“仅仅环鄱阳湖范围就涉及8个地市,由于缺乏协调机制,治理遭遇瓶颈,更不用谈长江沿岸那么多城市了。”
攀枝花市副市长李仁杰在发言中透露,作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形势“最严峻之一”,金沙江流域荒漠化程度已“令人震惊”。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迫在眉睫,制定后如何遵守?荆州市市长李建明表示,长江水利委员会只是水利机构,对于生态保护缺乏监管权限。他建议:“长江河道清水下泄的问题十分严重,下游两岸崩塌情况也时有发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需要沿岸城市共同努力,争取能将协调机制上升到国家层面。光靠自觉恐怕还是不够。”
南通市副市长徐辉也表示,当地在谋求走向中西部的战略中,十分关注“环境保护合作”:“母亲河也好,生命线也罢,这些称号足以说明长江的重要性,因此产业如何合作,需要有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不少城市的相关负责人还呼吁,“生态环境保护”应成为专门议题在下届会议上作专门讨论。幸而,这一点也得到协调会方面的重视。中共上海市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书记、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林湘代表会议轮值主席方,介绍今后两年工作建议时,直截了当地说:长江流域各城市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探索构建长江流域统一的生态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努力增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道路;共同探索制定节能减排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
长江流域经济合作进入新时期
除了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市长们也就经济合作畅所欲言。这一成果最终体现在高峰论坛结束时发表的《长江流域城市合作发展(上海)宣言》中,与会市长认为“长江流域经济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长江流域已经形成由长三角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安徽皖江城市带,武汉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以及重庆沿江和湖北荆州等多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组成的产业集聚带。今后两年,上海、重庆、武汉、南京、合肥等沿江中心城市将搭建产业转移集聚的服务平台,推动长江沿岸产业合作转型发展。同时,协商制定航运标准,推动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联动发展,继续推进区域通关改革试点,并不断完善长江上、中、下游环保合作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发展相统一。
突破体制障碍和区划限制,也成为长江流域城市群的共识。不少城市相关负责人认为,应强化“两个放大”,即放大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叠加效应,放大区域内改革实验和发展创新的成果。合作宣言也表示,应主动承担国家赋予的重大责任,巩固上海浦东、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果,推进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发展战略,使改革试点经验在长江流域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悉,成立于1985年12月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经过多年努力,已成为国内成员最多、成立时间最早、影响力最广的协调机制之一。今后,协调会将进一步推进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等多层次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和对口部门联席会议协商机制,同时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着力培育一批跨区域的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支持鼓励公益组织、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长江流域的产业合作。
推荐阅读: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