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与昆明的未来

2012年01月04日 09:47互联网

中国园林网1月4日消息:一、绿色发展与昆明的未来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指标构成。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建设生态文明、保障生态安全、增强城市生态经济活力为中心,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争创“联合国人居城市奖”和“国家生态城市”“四创两争”工作目标作为抓手,把水环境综合治理摆在绿色发展的首要位置、把构建城乡园林绿化体系作为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把培育生态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把节能减排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手段、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昆明的未来,是要建设成为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森林式、园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

一是要制定扶持绿色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绿色经济金融支撑体系,依托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绿色经济集聚区。

二是要以城市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及自然生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市域环境质量,确保我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不下降。

三是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不断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

二、生态建设方面。昆明市始终坚持环境立市、生态建市

 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十一五”以来,我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环保七优先”: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具体措施上,我市以“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抓手,紧紧围绕“四创两争”工作,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突出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一湖两江”流域“全面截污、全面绿化、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工作。

一是狠抓园林绿化,强化生态建设。到“十一五”末,主城和呈贡新区新增绿地5033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92%和41.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5 %。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二是注重环境整治,推进“四创两争”,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在主城区改造“城中村”,在乡镇开展“六清六建”,提升居住生活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通过国家专家组暗访和技术评估,授牌在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通过省考,等待国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正备迎国考;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和“国家生态市”的工作物质基础已初步具备。三是加强资源利用,转变生产方式。统筹处理好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目标;推行“污水、雨水、中水、泔水,和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昆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空气质量为例,“十一五”期间,昆明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5年均保持100%,优级天数逐年上升。截止今年11月14日,优级天数达到112天,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天,优良的空气质量已成为昆明城市标志性名片。

三、滇池治理方面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滇池治理从来都是昆明市生态保护工作的核心。滇池治理工作更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总结前两个五年计划经验,充分把握湖泊治理规律,滇池治理思路更加明晰。坚持环保优先、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综合治理,确定了“环湖截污和交通、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六大工程。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实行“河(段)长负责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长效投入机制,滇池治理合力逐渐形成。滇池“十一五”规划及补充报告实际完成投资171.77亿元,是“十五”完成投资(22.3亿元)的7.7倍。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中央及省驻昆单位、部队,参与滇池治理,聘请“市民河长”参与检查,主动接受各方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滇池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滇池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创新性文件146项和各项地方性法规,推动滇池治理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建立环保监管机制,在全国率先创建公检法环保执法联动机制,实行“一次违法排污,永久退出市场”的监管措施,严查重处环保违法行为。

四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滇池治理取得阶段突破。“十一五”以来,昆明市通过“六大工程”的实施,已基本遏制了滇池水质恶化的趋势,滇池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强,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滇池从污染治理向生态恢复转变。今年3月,国家重点流域规划考核组在经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和综合检测后评价认为:“滇池治理以超出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投入力度和实施力度,取得了明显进展并创造出鲜活经验,走出了一条湖泊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滇池治理初见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对于一个相对欠发达省份实属不易,为深化我国湖泊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滇池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当前,滇池治理正处于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逐步转变的阶段,今后5年将是实现水质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我们对滇池治理的时间表,是在“十二五”时期,通过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增加区域水资源供给量、进行工程污染治理和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等手段,继续实施“环湖截污、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六大工程,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到2015年,使滇池水质明显好转,草海、外海水质稳定达到Ⅴ类水,力争达到Ⅳ类水,35条入滇池河道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力争达到Ⅲ类水,提前五年实现滇池治理中期目标。再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真正实现滇池水质的根本好转,恢复滇池流域良性的生态系统,重现“高原明珠”的秀美风光和迷人风采。

水葫芦是公认的,能够迅速吸收水体中氮、磷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在滇池治理多措并举采取综合性措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为加快滇池内源污染治理进程、降低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效改善滇池水质状况,我市开展了“滇池水葫芦治理污染试验性工程”,该项目已列入国家《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自今年6月正式启动试验性工程以来,至10月底,在滇池水域圈养水葫芦13900亩(9.26平方公里),其中草海8300亩,外海5600亩,预计今年滇池水域水葫芦的生物量将达50万吨。今年11月1日已开始规模化采收,除预留种苗外,到2012年1月15日前全部采收完,完成水葫芦采收处置35万吨。

在试验项目实施的同时,由多家科研单位和监测机构组成了科研课题组,以草海为重点,开展了水葫芦圈养对水环境影响的同步跟踪、监测与评估工作。经过近半年的跟踪观测及采样初步分析,到目前为止,人们最担心的水葫芦大量生长造成水体发黑、发臭,以及大量死鱼的现象并未发生。目前草海水体透明度明显改善,草海水体未出现不良生态隐患。

推荐阅读:

河南许昌大地展绿颜

国家园林城市徐州继续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4年种树876万株 昆明变园林城市

重庆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