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1日消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森林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增长更是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而提高森林质量恰恰是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人们的植树造林、森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加入了国土绿化的大军,一片片人工林在祖国大地吐露新绿。“植树是保护生态,砍树是破坏森林”已成为大多数人潜意识中的不变定律。然而,只要砍树就是毁林行为么?要如何提高森林质量,使国土绿化达到更好的效果?带着诸多疑问,《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罗菊春。
绝对保护亦有负面影响
森林就像大自然的“调度师”,调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侵袭,减轻了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在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后,人们停下了向森林无限索取的双手,开始想尽办法保护这一片片宝贵的绿色资源。
“森林资源保护的目标是促进森林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物种的繁衍,以及森林功能和效益的提高。”罗菊春说,“我国过去多采取的是绝对的、严禁砍伐的保护形式,比如天保工程,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遏制了乱砍滥伐、超额采伐等毁林行为,使森林资源的恢复得到了保障。但是这种绝对的保护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罗菊春说,由于长时间禁止任何采伐,使有些森林的林木密度越来越大,透光度大大降低。光照的减少使很多林下喜光植物无法生长,一些食草动物因食物匮乏而无法生活,从而导致林下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加剧;使枯枝落叶无法分解,导致土壤退化,也增加了森林火灾的发生;使林下的树木幼苗无法正常生长,森林无法更新。
抚育间伐提高森林质量
“不要谈‘砍’色变,适当的、合理的抚育采伐,甚至是主伐,对于提高森林质量、维持森林的更新、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等都是有益的,其关键在于合理,合理的采伐方式、时间、次数和强度。”罗菊春说。
据了解,抚育采伐的目的在于保证森林由目的树种和优良立木组成,提高林木质量;促进林木生长,缩短其成熟时间;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木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加强森林防护及其他有益效应。
罗菊春介绍说,天然幼林往往密度过大,分布不均匀,需要抚育。而人工林虽然按照经营要求和树种特性配置密度,但随着树龄的增加,单株林木的营养空间在不断缩小,也需要及时抚育,以保持适合此树龄阶段的合理密度。
合理的抚育间伐扩大了保留木的营养空间,使地下根系能更好地吸收养分与水分;降低了林木密度,增加了透光率,保证了林下幼苗和喜光植物的生长,增强生物多样性;光照的增加使枯枝落叶能够尽快分解,将养分归还给土壤,提高了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成分的含量,改善了土壤质量;以人工选优替代自然选择,间伐生长不良的、有病虫害的、干形不好的劣质林木,有目的地选择保留木,提高林分质量。
此外,疏林地的改造也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森林“双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其实有不少的疏林地,只要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改造,这些疏林地将大有可为。”罗菊春说,有些人工林在种植时并未以适地适树为原则,比如将平原的速生杨树种植在山地或干旱地,使种植的树木无法正常生长。在天然林中也有不少的疏林地,土壤条件很好,但是乔木密度小。我们可以对这些疏林地进行人工改造,种植适合的树种,从而提高森林质量和林木蓄积量。
合理主伐需要制度保障
目前,大多数林区已选择森林抚育间伐的方式来提高森林质量。但对于主伐,在很多林区仍然是一大禁区,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
“主伐并不应该成为禁区,包括自然保护区中的人工林,也可以进行合理的主伐,关键是国家要建立健全主伐管理机制。”罗菊春说。
罗菊春介绍说,森林效益会随树龄而变化,当达到成熟龄后,林木生长的质和量都会逐渐降低,各种生态效益也日趋削弱,这时应伐去老林,培育新林。而森林主伐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木材,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主伐后的森林更新,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利用。
“我们应该逐步开展合理的主伐,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合理地、健康地发展绿色经济。”罗菊春说:“砍1棵大树可以为周围的小树提供更多的空间、光照和营养,使小树能够更好地生长,能够加快森林的更新。所以,按照合理的、正确的主伐方式、采伐量和轮伐期进行森林主伐,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并非毁林行为。”
罗菊春说,合理主伐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主伐制度和监督机制,同时,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善不同区域、不同情况下的主伐具体细则。我们要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及专业且负责任的工作人员,使森林主伐成为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繁荣林业经济的有效手段,而非某些人谋取利益的毁林手段。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