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木体型高大,高可达40米
对华盖木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
人工培育华盖木幼苗的实验已经成功
华盖木生长在云南东南部的丛林中,野外已经极为稀少 本版图片小桥沟自然保护区
华盖木的花朵颜色鲜艳,且味道芳香
中国园林网2月23日消息:●华盖木
常绿大乔木,中国特有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华盖木高可达40米,胸径120厘米。仅分布于云南局部地区海拔1300米至1500米山坡上部向阳的沟谷潮湿山地。为上层乔木,树冠宽广,根系发达,有板根。隔1至2年开花一次,花期4月,果熟9至11月。
华盖木的花很香,开花时常被昆虫咬食雌蕊群,造成成熟种子甚少。即使种子成熟,亦由于外种皮含油量高,而不易发芽。
199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7年被列入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的《木兰科植物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极危”;201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极危”。
它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实际上,它比大熊猫更为罕见;
它在地球上生存已经超过了1.4亿年,但现在仅存约50株,且全部在中国云南;
它,就是华盖木——一种主要分布于滇东南西畴、马关、屏边一带的木兰科单种属植物,一种被列为“极危物种”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由于野生华盖木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自我繁殖的能力,要想保留这一物种,就只能借助人类科技手段,进行人工繁育。从2007年开始,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科院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华盖木回归自然拯救种植”正式启动。通过人工引种栽培,成活后再把树苗栽回到华盖木的原生地的手段,促进华盖木的存活、繁衍。这个过程,恰似人工饲养大熊猫。
2月中旬,都市时报记者深入文山州西畴县的自然保护区,探究这种珍稀植物的身世。
推荐阅读:
现存野生华盖木已极度濒危
“全世界只有5株”、“全世界只有7株”、“全世界只有10株”……在以往的报道中,媒体对现存野生华盖木的数量一直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野生华盖木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已经到了快要灭绝的地步。
实际上,华盖木并没有分布于全世界。它只分布于云南东南部的西畴县、马关县、屏边县一带(专家估计越南北部也有少量分布)。云南华盖木的数量,差不多就是全世界华盖木的数量。
“华盖木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作为珍稀濒危物种中的旗舰种和明星物种,它在文化、科普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实际生产中,华盖木是优良的珍贵用材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常作为镇园之宝向公众展示。”云南省林科院助理研究员蒋宏如是评价华盖木的价值。
“野生华盖木现有5个种群,其中西畴9株,马关裸洒1株,马关篾厂19株,屏边约20株,金平约7-8株。西畴于1976年采集到标本,马关于2001年在裸洒发现,屏边于2008年发现。有的华盖木经过专家考证过,有的华盖木只来源于采种者的描述,还没有来得及考证。云南现存野生华盖木的数量,会随着新种群的发现而发生变化,但到目前为止,不超过50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韩春艳博士说,一个植物种群只剩下几十株,已经是“极度濒危”了。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小桥沟分局副局长吴代琼介绍,现在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内还有7株野生华盖木,5株大的,2株小的。那5株大的已经经过了专家的考证。
用“开枪射击”的方式
取得华盖木标本
华盖木,分布于海拔1300米-1500米的潮湿山地,深藏于高山密林之中。对于植物专家来说,想要找到华盖木的踪迹并不容易,所以一般华盖木的信息都来自于民间。一些当地群众会采摘华盖木的种子到市场上卖。植物专家见到有人销售华盖木的种子,就会详细询问华盖木种子的来源,以及树所在的具体位置。“很多华盖木的信息都是这样得来的。”
在西畴小桥沟自然保护区一带,华盖木被当地群众称为“缎子绿豆树”。上世纪70年代,植物专家发现,小桥沟的“缎子绿豆树”是一种没有被记载的木兰科新属物种,因其树干挺直光滑,巨大的树冠形似华盖,所以将其命名为“华盖木”。
云南省林科院助理研究员蒋宏说,1977年,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前往文山,
考察木兰科植物。途经昆明时,刘玉壶到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查阅植物标本,意外地发现一份采自云南西畴法斗的木兰科植物标本,叶子看起来很像木莲,但又不是木莲。凭借职业敏感,刘玉壶意识到,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植物。
为了一探究竟,1978年,刘玉壶前往西畴法斗进行考察。在草果山的原始森林中,他找到了这棵大树,但树干高大,采集标本十分困难。于是,他们找到西畴县政府,政府特批了300发子弹,由战士开枪射击,打下树枝,才成功采集到了带花的标本。
后来,经过深入研究,刘玉壶最终确定,这是一种没有记载的木兰科新属物种。根据其外形特征,这个树种被命名为“华盖木”。他于1979年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报告,首次披露了这一稀世珍品植物的存在。
此后,华盖木得到了植物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国家的植物学家都来到西畴,实地考察华盖木。专家发现,滇东南简直就是中国木兰科植物的“避难所”,这里不仅分布着华盖木,还分布着大约47种木兰科植物。然而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林下经济、药用和园艺植物的种植活动,已经威胁到很多原生木兰科植物的生存。
2004年,这一区域内29种木兰科植物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一些来自国内外的自然保护组织开始关注华盖木及其他木兰科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
“华盖木可能原先比较多,是人为砍伐导致数量减少,最终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韩春艳说,华盖木本身就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可以用来制造各种家具,容易受到砍伐。
“华盖木失去了自我繁殖的能力”
“华盖木,是云南特有的单种属物种,是一个原始的植物种类。对木兰科分类系统和古植物区系等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树形优美、叶片光亮,花艳丽而芳香,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其树干挺拔通直,木材结构细致,有丝绢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抗虫,是珍贵的用材树种。”省林科院助理研究员蒋宏表示,早在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就已经将华盖木列入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保护和拯救华盖木,使其能够长久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拯救华盖木并非易事。
“华盖木要二三十年以上才会开花结果,并且果实结得很少,种子落在地上,不会自己萌发。”韩春艳说,昆明植物园的木兰园里面,有两棵上世纪从西畴移栽过来的华盖木,30多年了都还没有开花结果。“我们曾经在西畴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做过一个实验,把300颗华盖木的种子撒在一棵华盖木的边上,看种子能不能自己萌发,结果只有一颗种子萌发,并且萌发的种子没过多久也死掉了。”
华盖木虽然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因为外围生存环境恶化,周边土壤利用过度,使靠鸟类传播种子的华盖木失去了向四周扩散的机会。它的种子难以萌发生长,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几乎失去了自我繁殖的能力。想要保护、拯救、繁殖华盖木,就只能借助科学的手段,进行人工引种种植。
所谓人工引种种植,就是通过采集华盖木的种子,在苗圃中进行培育,等树苗长到一定程度后,再移栽到华盖木的原生地。通过植物专家20多年的努力,华盖木的种苗培育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人工栽种的华盖木种子,萌发率已经能够达到80%以上。但是,种苗移栽到原生地后能不能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这是最大的问题。
2007年,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科院、西畴小桥沟自然保护区、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华盖木回归自然拯救种植”启动。在文山州西畴县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内,华盖木人工引种种植正式开始。400株树苗长到一定苗龄之后,分别被编号、挂牌,移栽到原生地。昆明植物研究所等部门通过挂牌保护、日常巡护、定期检测、GPS定位等方式,密切关注着华盖木植株的变化。
现在,华盖木引种栽培已经取得成功,已有数百株华盖木植株被栽回原生地,生长正常。通过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和小桥沟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跟踪监测,到2011年9月,回归植株的成活率达到了43.5%,平均株高增加了约50厘米。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华盖木植株,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加强了对华盖木原生环境的管理。保护区规定:外来人员必须有省林业厅保护处和文山州林业局保护办批示的许可文件,才能进入保护区。进入保护区的人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必须严格在一定道路范围内参观、活动,严禁一切干扰和破坏原生境植被的行为。这些规定,为华盖木的自然更新和野外续存提供了保障。
2010年,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其他相关单位又在马关县古林箐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华盖木的人工引种种植。
把保护植物的知识传到每一处
为提高华盖木分布点社区民众的保护意识,昆明植物研究所、文山州林业局保护办、小桥沟自然保护区、昆明环保科普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对华盖木等濒危木兰科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2009年6月,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组织专家在西畴县,对小桥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进行了2天的培训。不久后,FFI中国项目、云南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绿色昆明、小桥沟保护区对管理分局保护区法斗管理站周边,开展了为期3天的社区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所涉及的范围有1乡,4个村,共217户665人。工作人员了解了4个村的社会经济状况、社区林业资源利用现状、自然资源威胁及发展的主要问题。
“华盖木保护专题讲座”、“以森林为主题的环教课”、“小桥沟保护区探秘”……2009年和2010年,昆明环保科普协会在当地法斗小学、法斗中学开展多项活动,向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珍贵植物——华盖木,并讲解森林对地球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森林的知识等。2010年11月,保护区法斗保护站还对法斗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苗木监测管理培训,指导学生每个季度对管护的华盖木苗的生长状况、树高、地径/胸径、冠幅、一级分枝数进行测量记录。
●对话
“拯救华盖木
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2月21日下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韩春艳博士就华盖木的保护问题,与都市时报记者进行了对话。
记者:拯救华盖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会实现漫山遍野都是华盖木的目标吗?
韩春艳:拯救的目的,是要让华盖木在原生地达到一个合理的数量,通过开花、结果,能够实现自己繁殖,慢慢恢复它在森林中的地位,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记者:恢复华盖木在森林中的地位,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韩春艳:华盖木是生物链的一环。它是一种本土树种,通过保护这个本土植物,最后也保护了其他的本土植物,最终是保护了当地的生存环境。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每天都在消失,不知不觉的。如果人们知道某一种物种要消失、灭绝了,就应该去主动保护它。
记者:保护本土树种的意义何在?
韩春艳:我们推崇的是,本土的树种更适应于本土的环境。本土树种对当地来说是最好的。外来的树种,你引种了,长起来了,肯定会对其他的物种产生影响。
记者:不通过人为干预的话,华盖木能不能自我恢复繁殖能力?
韩春艳:一个生态系统,圈起来的话,物种都会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华盖木这个物种,就只剩下那么几株,恢复能力已经非常弱了,没有办法自己恢复起来。木兰科植物的种子,人工培育的话比较容易萌发,但是在自然条件下,它就会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萌发。我们也在研究,华盖木的种子掉到地上后,为什么不会萌发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坏了,烂了,还是被什么东西吃了?研究出一个结果之后,会有助于人工繁育华盖木。
记者:拯救华盖木的行动,是否能够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韩春艳:拯救的过程,其实就是宣扬保护意识的过程。就像云南,以前森林砍伐还是挺厉害的。通过大力的宣传,现在大家的保护意识都增强了,很多地方的森林都开始恢复了。其实昆明周边也是这样的。拯救和保护,能够把人为的破坏消除或者降低。
记者:如何提高华盖木原生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韩春艳:我们在当地政府官员和华盖木分布点居民当中,都做了大量的宣传。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华盖木这个树种是需要保护的。不断地提高保护意识,保护这个树种,就是保护当地的环境,其实也是保护他们自己。
记者:拯救行动能否扭转华盖木濒临灭绝的趋势?
韩春艳:对于华盖木这种极度濒危的物种,我们不是繁殖成功了,让它长活了,回归自然就可以了。我们还要收集关于它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做全面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条件,可能还无法发现它的全部价值。如果哪一天它真的灭绝了,我们就没有研究的对象了。
记者:现在哪些人在参与华盖木的保护和拯救工作?
韩春艳:现在很多人在关注华盖木的保护和拯救。昆明植物所、林业厅、地方林业局和一些民间组织,都非常重视。我们把华盖木的拯救和保护作为一个长期的项目在做。小桥沟的人工引种种植项目,由昆明植物所做技术指导,小桥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分局协助工作;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的项目,由昆明植物所、林业厅保护处和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共同参与。
推荐阅读:
(来源: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