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29日消息:葛兴敏(市林业局局长):“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是市委、市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邢台实际,着眼发展大局,做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这个决策的实施,必将对邢台林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走生态发展之路,为林业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一是各级领导更加重视。过去多年,历届市委也都抓生态、抓环境,但从来没有像本届市委这样认识高、决心大、措施硬,旗帜鲜明地把“走生态发展之路”作为执政理念,不惜壮士断腕,不惜一切代价。二是广大群众更加拥护。走生态发展之路,符合全市710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三是过去多年,虽然全市各级财政收入连年增长,但投入林业的资金严重不足。随着市委生态优先执政理念的实施,各县市对造林绿化的认识明显提高,工作更加重视,投入显著增加。
二、走生态发展之路,为林业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一是必须大幅度抓造林。今年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第一,按照高速公路、国道每侧绿化带宽度不低于100米、省道、县道每侧宽度不低于50米的标准,力争完成所有县级以上道路的绿化任务。第二,今年重点在市区南部和北部各建一条宽不少于400米的防护林带。第三,今年要新增林网控制面积40万亩。第四,继续推进浅山丘陵区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每年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到2015年使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到72万亩,打造绿色富民产业。第五,提倡多栽树、栽好树,增加绿色植被,努力实现道路林阴化、庭院花园化。二是必须大力度抓执法。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林,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林地、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偷盗树木、毁林开荒等行为。三是必须大规模抓“两防”。四是必须大范围搞服务。围绕建设高效林业、现代林业的目标,从规划设计、种苗管理、品种引进到科学种植、栽后抚育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努力让群众把树栽好、管好,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三、走生态发展之路,为林业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认识到位。还邢台青山绿水,林业部门必须多造林、造好林、管好林。二要提升能力。落实好市委决策,林业部门还要提升三种能力:参谋协调能力;宣传引导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三要转变作风。要经常深入基层,把林业政策宣讲到乡村,把发展任务落到山头地块,把服务做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要提高工作效率,对上级安排的工作,对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都要马上办、热心办。
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苏印荣(邢台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市委提出“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这是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的革命性调整,充分体现了邢台人勇于扬弃、转型升级的科学态度和无私无畏、敢破敢立的胆识气魄。邢台日报社作为我市的主流媒体,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精心策划,通过开辟专栏,配发评论,组织专版等多种报道形式,在全市营造了“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浓厚舆论氛围。
一是突出主题报道。《邢台日报》、《牛城晚报》都在重要版面开设了“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专栏,利用消息、图片等不同形式,共刊发了近200篇相关报道,充分发挥了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
二是强化评论的旗帜作用,准确、及时传达市委声音。《邢台日报》充分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春节前在第一版重要位置刊发“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系列评论员文章4篇。“两会”结束后,又在一版重要位置和头条位置刊发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10篇。《牛城晚报》也配发了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评论文章。
三是组织理论专版,副刊专版。《邢台日报》围绕主题,先后组织理论专版2个,刊发书记、县长、企业老板的相关理论文章。同时,还在文艺副刊版集中力量组织“爱我邢台”有奖征稿。《牛城晚报》精心制作了两个“青山绿水”专版,向读者展示了邢台青山绿水的美丽图景。
四是积极介绍外地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邢台日报》在第五版《视点》栏目深化主题报道,组织专版2个,刊发外地相关情况,进一步开阔了我市干部群众的视野。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作为报纸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新闻宣传力度。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报道密度和力度。《邢台日报》继续在头版重要位置、《牛城晚报》继续在二版重要位置开设“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专栏,用消息、图片等不同形式,每天都要刊发1至2篇相关报道。
二是进一步发挥报纸评论的旗帜作用。继续组织精干力量撰写评论,日报一版的评论员文章每周至少推出一篇,二版的《邢襄时评》每周刊发两篇,进一步传达好、阐释好市委这一战略部署。同时,还要继续组织理论专版,确保每月推出2—3期。
三是进一步加强新闻策划力度。《邢台日报》要围绕这一主题,抽调优秀记者,组成专题报道小组,加大新闻的策划挖掘力度。要将“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与“春涌邢襄”大型栏目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主题。《牛城晚报》拟于近期推出“振兴之路”系列专题报道。内容主要包括邢台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生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邢台人、生态发展各级各部门该怎么办。
四是进一步创新报道形式。《邢台日报》和《牛城晚报》将开展征文、摄影比赛、书法绘画作品征集等活动。征文每周都要有专版,每月刊发20篇左右的主题文章;以此为主题的摄影、书法绘画作品不定期筛选刊发。同时,我社自办新闻网站邢台网也将策划开展“我对‘还邢台青山绿水’有话说”活动,收集网络民意,引导网络思潮。
加强引导与督导 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焦朝君(邢台广播电视台台长):围绕“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建设“山水泉城、魅力邢襄”的发展思路,邢台广播电视台将发挥好主流媒体、责任媒体的作用,通过宣传报道为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宣传好“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必要性。要通过新闻宣传,让全市人民认识到这种以破坏环境、以吃子孙饭为代价的发展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坚定走生态发展之路。二是要宣传好“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可行性。邢台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将继续办好《人文邢台》这一栏目,宣传邢台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的信心。三是通过宣传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影响力,鼓励大家做“激情自信的邢台人,文明开放的邢台人,热爱家乡的邢台人,拼搏创业的邢台人”。
加强政策引导,宣传正面典型。首先是要做好政策引导,深入解读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相关政策,对“生态与发展怎样完美结合”、“建设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我们该怎么做”等方面进行探讨,为邢台的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是做好正面典型宣传,增强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鼓舞拼的斗志、做足创的文章,形成“拼着干、比着干、赛着干”的氛围和“企业创大业、个人创家业、部门创环境”的风尚。
加强新闻督导,推动工作开展。要继续总结以往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就“走生态发展之路”、“建设山水泉城”、“太行山开发旅游”等方面进行集中采访,形成合力。邢台广播电视台将发挥《新闻快报》、《大民帮忙》等栏目优势,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部门给予批评监督;利用好《行风热线》等谈话类节目,邀请城建、规划等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负责同志走进直播间,畅通社情民意。同时,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组织编辑记者继续深入基层,充分挖掘在“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中涌现出来的成功经验,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加强对上报道,宣传特色亮点。我们将继续保持对上报道工作的良好态势,重点围绕“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发展思路,加强与中央、省级媒体的联系沟通,策划推出1—2次成规模的系列报道,把邢台的亮点、特色宣传出去。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发展新引擎
赵占平(市科技局局长):市委提出“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是对我市传统发展道路和增长模式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为此,建议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科技招商。要把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作为科技招商的首要任务。针对我市产业发展规划,以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为目标,以关键的创新型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等各个阶段的创新成果;要把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创新团队,放在科技招商的突出位置。要把引进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作为科技招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围绕重点产业的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环京津的区位优势,重点推进面向中科院各研究所等,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的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科技合作。
二要强化项目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的落脚点还是项目建设。立足我市产业和资源优势,把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项目建设的立足点,坚持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兼顾,以增量调整为主的路子,大上快上大项目、好项目,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转型,在推进转型中加快发展。要把好项目入口关。把科技含量高低,作为衡量项目能否立项建设的先决条件。要特别注重处于价值链高端、满足绿色环保和低碳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三要加快政策推动。增加财政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政府研发经费要增加投量、调整投向,以项目为重点,集中力量着重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重大领域和重大项目;提高政府担保和财政资助水平。改变单一的无偿投资方式,综合运用贴息、担保等扶持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和项目。对真正具有良好前景但也具有较高风险的各种科技活动,政府以财政信用为后盾,提供各类形式的担保或再担保,有力促进高科技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加大金融支持。积极建立政银企协商机制,充分发挥银行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持作用,探索和推进人才资本、知识资本抵押贷款等方式,更好地满足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要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扶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进一步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实际税负,引导税收优惠的“受益人”真正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推荐阅读:
克服十个惯性思维 做唯一 争第一
杨双牛(内丘富岗集团董事长):“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这是邢台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邢台过去发展路径和模式而做出的决策,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既具有时代意义,又切合邢台的实际。
就太行深山区的农村来讲,走生态之路有没有作为,如何有大作为?回顾岗底村28年来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历程,我们走出了一条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科技之路,克服十个惯性思维,做唯一,争第一。
一、克服“一放了之”的惯性思维,走统分结合的道路。从1984年开始,党支部带领村民治理荒山7800亩,种苹果树10万多株,荒山变成了绿山之后,把绿山放还村民。
二、克服“今天什么挣钱明天种什么”的惯性思维,确立“后天什么挣钱今天种什么”的“未来时”观念。1984年,周围村都在砍果树。村干部也怕不“随大流”吃亏。我们坚持种的是世界最新的优良品种。这才使漫山遍野清一色种上了红富士苹果树。
三、克服“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的惯性思维,走标准化生产的科技之路。岗底请河北农大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为岗底苹果量身定做了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产出的苹果像工人手上的标准件一样。
四、克服“苹果摆地摊儿卖”的惯性思维,树立“设立专营公司”的思想。岗底苹果第一年在内丘县城设立了专卖店,第二年就在邢台市设立了门店,继而在北京、石家庄、邯郸开了店,还在香港注册了分公司。并且上了阿里巴巴和淘宝网。
五、克服“货卖一张皮”惯性思维,树立“货卖一颗心”理念。岗底为每个苹果打造了“电子简历”。
六、克服“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惯性思维,坚信“大街小巷吆喝卖”的观念。岗底按上“高音喇叭”吆喝着卖。常年在20多家媒体做广告,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七、克服“苹果论筐卖”的惯性思维,树立“苹果论个儿卖”观念。岗底开全国之先河,苹果论起了个儿卖,卖到100元一个。
八、克服“做事看社会眼色”的惯性思维,坚持“生意看市场眼色”观点。岗底人没有被社会上一些人的眼色所左右,而是看市场的眼色,看的结果是岗底苹果在市场上一路看好。
九、克服“苹果只供一季鲜”的惯性思维,确立“鲜果能供四季鲜”理念。岗底投资2400万元建了4000吨气调库,保证消费者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想吃富岗苹果什么时候能吃上鲜。
十、克服“当传统农民”的惯性思维,树立当“职业农民”的理念。2009年送100名果农读中专,2010年将208名果农进行果树工技能培训,191名果农获得国家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工证书,岗底成了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打生态牌
加快发展旅游业
戴书军(市旅游局局长):市委做出“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重大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推进我市旅游业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必将在优化环境、提供动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青山”、“绿水”和“泉城”是我市最大资源,更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大最宝贵资源。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山水风光资源丰富。峡谷群、天河山、云梦山等在省内外都有很强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我市打造太行山旅游产业带的重要支撑;泉城文化资源丰富。邢台在历史上誉为“百泉之城”,是我国重要名泉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一是遗址资源。有邢侯墓、唐祖陵、柏人城等历史遗存。二是宗教资源。有开元寺、玉泉寺、普彤寺等宗教文化资源。三是民俗资源。有宁晋工笔画艺术,隆尧秧歌等。
正确认识旅游发展形势,科学分析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带动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旅游业在全市GDP中约占3%。但是,旅游业在我市仍是新兴产业,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三是龙头景区和精品景区少。我市现有国家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12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区国家级8家、省级13家,但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集群优势。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大力推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今后重点打造一城(中心城区)、壮大龙头(大峡谷群旅游区)、发展一带(百里太行旅游带)、构建三区(西部太行山度假区、东部民俗文化旅游区、北部花魂画韵休闲旅游区)、建设八大旅游产业集群,把邢台打造成太行山度假基地,邢襄文化休闲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一是建设高水准、高档次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温泉疗养、滑雪健身、旅游地产等高端消费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七里河、顺德府衙、峡谷群、天河山等项目建设。二是打造“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旅游品牌。继续举办太行山旅游文化节、天河山“七夕”爱情节等活动。强化媒体旅游宣传工作,重点做好中央、省主流媒体广告宣传,加大市新闻媒体公益性宣传力度。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企业。规划组建全市旅游投融资集团,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信用担保。该集团可以采取政府控股、外来企业投资参股、旅游企业资产参股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组建。瞄准国内外大型企业招商引资,引导市内德龙、华龙、晶龙、恒利等大型企业参与旅游开发。要推动加大金融对旅游支持力度,市金融机构要放宽旅游企业贷款条件,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利用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收费权等进行质押贷款。力争在“十二五”末全市旅游收入占GDP达到5%,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为“和谐邢台、经济强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生态发展的必要性与原则
苏献启(邢台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喜忧参半,在深刻反思中,走生态城市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最近,市委提出了“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大战略,指明了未来邢台社会发展的方向。笔者仅谈谈生态发展之路的必要性与原则。
走生态发展之路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城市化始于城乡分离即城市的产生,但城市化的真正高速发展则是在工业化运动推动下完成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走过了一些弯路,留下了一些深刻教训。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事件等污染事件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都是由现代工业技术滥用造成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城市化的时代。中国要走一条怎样的城市化之路?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或将要面临资源约束、空气污染、城市内涝、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缺失、人口增长、土地财政及城乡二元结构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必须走出把城市经济增长、城市改造和规模扩大、提升城市竞争力等同于城市发展的误区。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人间天堂”,走生态发展之路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生态发展之路的原则。第一是整体性原则。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导致一损俱损;同时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和融合,自然是基础、经济是命脉、社会和文化是动力。城市走生态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要从整体出发,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要追求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第二是政府主导原则。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及城市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一方面,政府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另一方面,还需要依靠市场与公众的力量,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制定、规划、管理和投资等层面上。
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刘孟山(市委党校教授):王爱民书记明确指出:“要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分区,重点抓好园区建设,努力打造田园城市。”为我们确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一百年前,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面对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提出了将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建立田园城市的设想。
按照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原则,构筑分散式紧凑型组团城市。一城五星”整体上已呈现分散布局态势,但市区、城区、镇区甚至村庄则要按照集中主义原则建成紧凑型居住区,并通过快捷公共交通连接起来,形成分散式紧凑型组团城市。无论是一城区域还是五星区域,都存在城市化发展水平低,资源、土地、资本、人力等要素配置低效,带动能力差等问题,所以首要的问题是完成城市化任务, 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到市区、城区创业置业,使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转移和集聚,提高城市的繁华度,积聚人气,提升带动能力。
统筹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城市工作乡村居住实现低成本城镇化。应结合新农村建设,使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医疗和教育等设施尽力向公共交通圈内辐射,形成同城效应,实现农村生活城市化。
发挥区位和土地资源优势,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产业转移既是企业与接入区和转出区政府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也是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土地、税收等各项政策竞争的过程。一城五星区域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是我们最大的后发优势,我们应打好土地这块王牌,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依托市区,突破行政区划制约,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战略部署,精心规划建设“一城五星”,一座具有邢台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一定会矗立在邢襄七百万人民面前。
打造绿色生态矿山
谢国强(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东矿总工程师):此次,市委提出“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重大思路,不仅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也是我市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给我们工矿企业,特别是作为高污染行业之一的煤矿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摒弃传统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打造绿色矿区。
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模式,使煤矿变“花园”。一是矸石不升井。我们在井下建立了矸石筛分系统,将煤中的矸石在井下分选出来,直接充填,真正实现了矸石不升井。二是产煤不见煤。煤炭出井后的运输、存放是产生粉尘污染的主要源头。在煤炭存放上,建立了封闭式煤仓,对矿井口到煤仓运输系统进行全部封闭。三是矿区无噪音。对最大的噪声源主扇风机进行技术改造,将主扇风机房设在地下,并在出风口安装了消音除尘装置,将噪声有效控制在50分贝以内。四是污水不外排。我们建设了年处理能力为49万吨的污水处理站,使全部的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均得到处理。五是矿内有花园。
塌陷区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村庄搬迁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针对塌陷土地,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把煤矿井田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统一整合开发,对塌陷区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分田整治,建设成以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畜禽养殖、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产业基地。同时,借助新农村建设的良机,对搬迁村庄的旧址进行复耕复用,对农业产业结构予以调整,矿区周边的农民既可以成为产业工人,也可以外出务工挣钱,又可按土地入股进行分红。在让农民享受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同时,也有了稳定的收入,同时也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既实现了企业与村民双方获利,又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维护了社会稳定。另外,如果煤炭资源枯竭,企业可以转产,职工也可从事种植、养殖、运输、管理等,解决后顾之忧。
推荐阅读:
(来源:邢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