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3日消息:调研纪要:
改变收款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以前都是532收款方式导致公司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现在逐步考虑新的付款方式,逐步改为721、622付款模式,不再按月付款,选择几个付款节点。一年内完工的工程,完工后平均支付70%,改按721模式。跨年工程,第一年底前付1次,按工程量70%付款,第二年底前再支付工程量的70%。也有622的付款方式,比较少。已有的框架协议项目也想追加这些条款。
关键是抓住政府的需求,园林建设占市政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很小,只占5-10%,所以改变付款方式对公司合同量的影响较小。
目前(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余额与收入的比例关系为60%,扣除苗木后估计在50%,随着收款方式改变,应收项目与存货占用的资金比例有望下降。解决持续性资金投入的途径是,利用利润留存和股权融资,同时,随着公司净资产的增加,公司的财务杠杆仍有利用的空间。
改变订单签订模式保障欠款安全性
公司对政府后续支付问题做了很多研究,引进地产界人士,最新的合同签订模式有土地担保,锁定地块、锁定地价、锁定时间,5亿元工程用5亿元的地块来保障,地块采取折价评估,工程进度与土地出让的进度相吻合。新城的建设,园林在先,能够盘活土地,所以政府有意愿。如果出现流拍,公司会促使政府二次招拍挂,否则公司可按兜底条款受让该地块,一般政府不会这么做。
业务重点依然为市政园林
目前来看重点还在市政园林,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地产园林方面:一是没这方面的人才,这个方面的精力也不足,二是合同量小,项目经理都要做大项目,三是地产前景不是很好,四是可能通过收购来做地产园林。战略上留有一些思路,也在跟踪一些小规模地产园林公司,这类公司很多,大多数规模是3-5亿元。
战略定位聚焦经济发达城市
发达城市经济实力强,财政宽裕,公司将一二线发达的50个城市作为战略重点,三四线城市不是重点,计划在2-3年签几百亿元框架协议。50个战略城市,每个城市每年10-20亿元的园林投资规模,能够满足公司的近几年的发展。
和政府签合同的优势
以前是从下至上,现在是从上至下,直接与市长和副市长接洽。目前"城市景观系统规划"都得先行,似乎是公司首先提出的,现在每个城市都想成为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公司根据城市特点、人文、资源来描绘一个蓝图,有需求的地方政府,公司会先把核心的项目拿出来打包做一个框架协议。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市政项目,比获取地产园林项目更具效率。
跨区域发展的竞争问题
公司采用事业部管理模式,工程板块5个区域事业部,北方、华中、西部、华东、西南,2011年华东收入最高,占30%以上,其次是北方。现在的项目主要在黄河以北,2012年南方的项目拓展进展会比较明显,可以看后续的合同。解决与当地园林公司的竞争问题,公司选做核心工程,小的部分由小公司去做,做到共同发展。与上市公司之间,在市政领域5年内看不到竞争对手。
市政园林市场集中度低,公司发展空间极大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完成投资近2300亿元,同比增长100%以上,2011年则会更多,未来的休闲度假园林和生态湿地项目也会发展起来,公司占市政园林市场的份额略超1%,市场份额提升空间极大。以前很少有跨区域的公司,东方园林走在了前列。
合同签订计划彰显公司信心
2011年签订框架协议40多亿元,合同20多亿元,2012年已经签了30多亿框架协议,计划再签100亿元,目标收入50亿元。目前在手框架协议120亿元,在手合同30亿元,公司2012年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极大。
毛利率水平维持高位的可能性大市政园林工程单价一般200元/平方米,贵的300-400元/平方米,根据政府的需求来设计,公司根据经验来施工,毛利率水平都能够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公司较高的毛利率水平需要覆盖垫资的资金成本,所以高于地产园林项目。
毛利率以后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公司在管理上还有空间,要推动原料成本集中采购,现在是由事业部来购买,未来可选择一些大的客户,由公司统一采购。
苗圃基地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苗木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为15%,劳务、材料、机械等成本各占15%。去年苗木自供率几乎为0,苗木长成后价值按投资额翻倍计算,已有苗木基地1.2万亩要到2014年才能开始出圃;1亩出产一般10-20万,一般需要3-4年成长期,公司每亩投资按苗种不同有在3-10万之间。
近几年普通树种涨价都有30%,08年也跌过,最近也在涨,国内最大的苗木企业也就几万亩,苗木基地只有上了规模才能持续供应苗木,所以目前需要持续投资,现在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但未来对公司设计、施工、苗木及养护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有重大意义。
其他事项母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近期就能拿到,税率按15%;增发也没问题,这个月上初审;苗木维护市场现在都是政府系统在做,公司只是在做一些准备;目前的设计团队在行业内算数一的。
风险提示:政府投资紧缩导致新签合同量低于预期;收款进度低于预期导致大量坏账产生。
推荐阅读:
(来源: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