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29日消息:在创建森林城市过程中,为避免过于追求整齐美观、贪大求洋而带来的一些新问题。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突出生态文明主线不能流于形式 城市绿化中对原有的绿地,尤其是对那些早已形成独特自然景观的绿地,必须充分加以珍惜和利用,不能随意改变它的属性和用途。一些地方偏偏对城市环境的敏感区域进行不当开发,如湖南某市在植物园内建高楼,不但失去了原有森林绿地面积,切割的结果使林地支离破碎,这种不当的开发势必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城市绿地资源的耗竭,其损失是难以弥补的。一些地方在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中,为了提高住宅的宜居性能和美化品位,在自然景区和公园的结合部打主意,这么做的结果,只能使本已形成的生态景观遭到破坏。
城市绿化功能不可混淆 每一种绿地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与形式相比,功能更重要。公园绿地本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和游憩的场所,而在一些地方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挤占公园绿地,开挖人工水面。还有一些绿地建设项目为了实现四季常绿的效果,其大面积草坪不恰当地选择娇贵草种,结果成了人们游园憩息活动的禁区,限制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因此,优化设计,方能使各类型绿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彰显特色而不能千篇一律 当前,一些地方在城市绿化中存在着不结合自身特点,追求高速度、大规格、大规模,使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现象。如盲目引大树进城,结果大树进城后“宁死不屈”,存活率低;草坪风兴起时,一些城市不惜伐去葱郁的树木,以广植草坪为时尚;北方一些城市盲目栽种南方适生树种香樟等,频频用舶来品替代当地原生树种和原生草种。在最初短暂的惊喜之后,人们发现在很多城市及众多的园林设计景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似曾相识”。
植物配置应体现文化属性 在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其文化属性,在设计时可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如名胜风景区和古典园林在植物配置时,应多保留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形成古朴而具野趣的风光,成片竹林形成茫茫林相,种植藤本植物攀附墙面,形成幽雅、宁静的环境。在寺庙园林中,其园林绿地要净化,而不能万紫千红、花团锦簇,以片林为主,不需强调色彩的丰富多样,而重在创造一种神秘和肃穆的气氛。对纪念性园林绿化,多采用整齐、对称的规则式布局和配置,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常用常绿松柏类为基本骨干树种。与此同时,还可用植物配置的手法创造意境,象征被纪念者的劲节和情操,从而突出纪念性园林的特点和个性。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花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