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0日消息:照顾几棵小树,养护一片绿地,这种做法在国内一些发达城市非常普遍。市民认养绿地,不仅能通过社会力量绿化美化城市,而且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培养市民的绿化意识、环保意识,增强社会公德。绿地认养在我市开展情况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有没有可行的解决办法?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绿地认养者
多是退休人员
孙淑芹认养这片绿地已有5年时间。之前,市民把这片绿地当做自己的“菜园子”,管理很混乱。“社区不让种菜后,这块地就没人管了。和居委会商议后,我就整理出来种上花草,既为自己找了乐子,又美化了环境。”孙淑芹说。
除四方社区外,在竹岛街道办的渔港路社区、东窑社区以及环翠楼街道办塔山社区等多个社区中,均有居民认养绿地,这些小区绿地被打理得干净整齐,生机盎然。
据了解,在社区绿地认养中,退休人员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他们在家门口种花养草,愉悦身心,完全出于个人爱好和公益心,并从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仅靠公益心
难行“认养路”
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关于认养绿地的看法。除了部分退休在家的社区居民热心绿地认养外,有的市民表示没有认养意愿,他们称不切实际,认养后也没有时间打理。有的市民表示可以考虑认养,但是实施起来很难。
据了解,关于城市公共绿地的认养,2010年4月市绿委办、市林业局、市妇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起的创建绿色低碳家庭活动中,有认养认捐林地树木活动,本着谁栽植、谁管理的原则,由植树家庭负责,也可委托相关部门代为管理,并签订植树和管护协议。但是,由于部分市民认养后管理不善,该活动并没有顺利开展下去。
一位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说:“活动之初,很多家庭前来认养林地,但多数市民只是觉得一时新鲜或出于公益心,而在日常管理中,很多林地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最后该项活动不了了之。”
绿地认养是市民的一种自觉行为,投入的是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产出的是市民身心的愉悦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只靠一时的公益心,认养之路很难长期持续走下去。
专家建议
公益性与回报率挂钩
据了解,园林部门最近正在筹划绿地认养相关活动。而该项活动只是为市民提供场地,种植各种有意义的纪念树,日常管理则由园林部门负责。园林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养,但可以培养市民的环保绿化理念。
针对我市的公共绿地认养问题,市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市城市公共绿地认养权交易市场并未完全形成,待时机成熟后,根据市民意愿,会适时推出相关认养政策,而具体时间不能确定。
城市绿地认养之路该如何走下去?山大威海分校商学院的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关注和参与公共绿地认养的人会越来越多。认养之路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兼顾其公益性与回报率。可以在坚持公益性为主的前提下,让认养绿地的市民享有绿地的冠名和竖立标志牌等权利,给他们一定的直接回报。政府若想进一步扩大绿地认养的范围,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应将该项活动的公益性和投资回报结合起来向公众推销,以吸引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参与投资。
推荐阅读:
(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