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7日消息:8年前,洛阳市洛龙区李村镇村民傅振须开始与牡丹结缘,在该市一家园艺公司打工;3年前,年已5旬的他毅然承包了近60亩土地,开始种植牡丹;而今,这数十亩用心种植的牡丹即将对外销售,带给傅振须的除了收获的喜悦,还有约150万元的纯收入。
“别小看这一株株牡丹,和以前的散户种植相比,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产业,因此致富的花农越来越多。”洛阳市一家牡丹园艺公司的负责人这样感慨。
打工6年转念种牡丹
昨日下午,在洛阳市神州牡丹园,57岁的傅振须正忙着在园区巡查,他告诉东方今报记者,如今和3年前相比,自己从一个打工者变身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也就是说,我现在种这60亩牡丹,完全是在给自己打工,心劲儿很大。”傅振须笑着说。
2004年,年近5旬的傅振须到神州牡丹园工作,由于是亲戚关系介绍,说白了就是打工。一晃6年时间,在该牡丹园,傅振须由一开始的接触牡丹种苗培育,到日常养护,最终当上了一名管理人员,在此期间,他熟悉了园区内牡丹的一系列种植和培育技术。
俗话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牡丹的生日”。而就在2010年的9月份,傅振须毅然在老家承包了近60亩土地,开始种植牡丹。“当时做这个决定,有两点很放心,一是我感觉自己的种植技术还行,再一个是牡丹园签合同,提供牡丹种苗并负责销售。”
自此,傅振须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花农。“和以前种庄稼差不多,种植牡丹也好管理,锄草、施肥、浇水都少不了,但不一样的是,种牡丹的前景和收入相对就高太多了。”
预计3年净挣150万
在牡丹园区,剪枝、锄地等活计,在傅振须的手中显得很是娴熟,而讲起来对牡丹的培育管理,他更是头头是道。“牡丹的花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在较冷地区花期有的会延迟到6月份,今年洛阳牡丹盛花期应该在4月15号左右”。
“一亩地有1700株牡丹,一株按20元售价算,3年下来,我这60亩牡丹能卖204万元钱。”停下手中的活儿,傅振须向记者认真地算了这样一笔账,显得信心十足。“平时忙了,都会雇村里的人,一次二三十个,这样一来,除了这些花费成本,能净挣150万元”。
傅振须说,去年以前,该镇种植牡丹的农户也有不少,但都是“小打小闹”,不是牡丹花种比较差,就是在培育和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经济价值不高。自去年当地土地有所调整后,种植牡丹的散户花农减少很多。目前,傅振须所在的村庄,有4户农民共承包了近200亩土地,用以大面积种植牡丹。
“和以前相比,现在农民的想法更开阔,只要认准了这条致富路,看好了发展前景,就得敢想敢干。”在该牡丹园区,傅振须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指着许多忙碌的工人介绍。
规模化促成产业化
和傅振须一样,在洛阳神州牡丹园的推动下,形成标准化商品牡丹种苗生产基地3000亩。眼下,共有300余户村民走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商品牡丹种苗生产基地达5000余亩。
“一年四季,每天都有牡丹花开”。据了解,在该牡丹园区,反季节牡丹研发生产基地可实现牡丹的四季观赏和常年销售,年供应优质盆花牡丹三大系列40余个品种,20余万盆。在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上,反季节牡丹取得了17金、39银、43铜的好成绩,成功进入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和2011年台北花博会等重大的国际盛会。
洛阳神州牡丹园一位负责人表示:“牡丹产业化有广阔的前景,而每年4月份,牡丹的花期相对不长,单靠自然花期进行旅游观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牡丹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必须发展牡丹种苗和盆花种植,真正意义上做到四季有花。”自2003年以来,该牡丹园区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投建冷库,并成立技术团队设计自动温控温室,目前,该牡丹园区已形成10个冷库的规模,年催花数量达数十万盆。
“牡丹产业化发展,必须形成规模化,品种的多样化也是关键。”该牡丹园区一位负责人表示,在这一情况下,根据市场需求,科技人员一直坚持进行科学对比试验,培优汰劣,筛选出催花性状良好、质量指标趋于稳定的新品种,并将此用以指导盆花生产。
目前,神州牡丹园已拥有国内最大的反季节牡丹研发基地,年供应优质盆花牡丹三大系列40余个品种,20余万盆。在神州牡丹园内,有一处“洛阳之春”大型四季牡丹展示中心,一年四季,游客无论何时到洛阳,都能一睹国色牡丹的风采,形成了牡丹周年开花、四季观赏、天天供花、常年销售的常态。
2008年奥运会、国庆等重大活动和节日,“洛阳牡丹”更是在各地绚丽绽放。“每年往北京、上海等国内各大城市供花,多时达上万盆,按照现在的前景,牡丹种植面积还会增大,像我们这样受益的种植户也会越来越多。”傅振须满怀信心地说。
推荐阅读:
(来源: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