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物种利用须慎之又慎

2012年04月19日 10:59中国花卉报 骆会欣

中国园林网4月19日消息:前些日,南方周末以《水葫芦治滇,搞不掂?》为题,深度质疑“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这一项目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在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采收工作受阻,使得本来就备受争议的项目不断掀起波浪。水葫芦生长特别快、富集能力特别强,但同时为害特别大,是国家一级外来入侵物种,将它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一定要做好生物入侵的防控,对入侵物种的利用尤其要谨慎。 

以往人们对入侵物种多是采取防控措施,“水葫芦治滇”反其道而行之,力图通过对入侵物种的资源性利用来治理内源性污染问题。 

从理论上讲,这不失为一种创举,是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理论的实践,大方向没错。问题出在该工程项目有些“出格”,在未作环评的情况下一举种植了26平方公里的水葫芦,不仅水葫芦逃逸未能控制好,到了收获季节也未能及时采收,这就难怪这个项目引来那么多专家的反对。水葫芦治滇,机遇与风险并存,疯狂生长的水葫芦有着神奇的消化富营养的能力,对水葫芦的利用一定要限制在可控的范围,绝不能拿生态安全来冒险。 

在北方园林绿化能否应用火炬树这个问题上,同样的争议也屡屡出现。学术界对火炬树是否破坏生态的争论由来已久:质疑的声音主要是考虑到火炬树超强的繁殖能力会对当地物种造成侵害;力挺的声音认为火炬树顽强的生命力正好可以满足特殊地域的绿化需求,如果人为控制得当,并不会对生态造成危害。火炬树根系发达,萌蘖性强,在北京至八达岭高速两侧的绿化带内,火炬树成片生长的地方其他物种基本被排斥。大量使用火炬树已经导致群落结构单一,其风险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许多入侵物种在全面入侵以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因此其全面影响往往是在入侵一段时间后才能感觉到。从美国和中国相似的地理条件来看,美国的外来种入侵现状能给中国提供借鉴。据官方统计,美国因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500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境内外物种相互扩散的速度也在加快。目前,中国已知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其中物种引进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的“主渠道”之一。在中国已知的外来有害生物中,超过一半是人为引种的结果。 

当前中国生物入侵防控的关键在于人,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引进国外的珍奇花木日渐“流行”,但是在引种前,缺乏对该物种生态安全的评价程序,引入后又不能按照引种、试验再推广的程序严格执行,很多时候引进大规格乔木后直接就上工程,如果在引种及种苗调运过程中,检疫措施未能跟上,一些外来生物就会悄然入侵。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中,更要注意保护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在恢复植被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地物种,重建原始自然植被功能,降低外来生物入侵风险。

推荐阅读:

山西省举起“绿盾”护林 严防“生态杀手”入侵

福建莆田:绿化树过高过密成“绿色杀手”

为森林的外来入侵杀手找到天敌

盆栽花卉春节前热销 摆放不对当心成了健康“杀手”

(来源:中国花卉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