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0日消息:青白江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将在国家、省、市支持下打造老工业基地生态转型样板区。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林业局联合批复,同意我市青白江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据悉,这一试点资格在全省仅9个市(县)获得,青白江区是成都市唯一的试点区(市)县。
对于我市生态工业高地青白江区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号工程”,也是未来5年落实市委“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重要保障。依托此次获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区(县)契机,该区出台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今后5年内将在中央、省、市三级支持下实施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生态产业项目,以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最终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区。
5年建设 生态之路成效初现
从建区之始,青白江的发展便与“工业”息息相关。这是一座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区域内集中了成都市主要的钢铁、化工、建材规模以上企业120余家,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污染严重的区域,却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这个典型西部工业区的生态实践也受到了国务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员牛文元等多位专家的肯定,其建设经验可供全国借鉴。
生态植被恢复
2009年,青白江区制定了《成都市青白江区加快龙泉山脉青白江段植被恢复实施方案》及有关政策和扶持办法,在全市率先开展龙泉山脉植被恢复工作,率先启动绿化工程。自工程实施以来,已新造林3.07万亩,直接提高青白江区森林覆盖率5.4个百分点。青白江区成为省级生态区和省级绿化模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生态建设经验先后在全国生态文明会议、全省绿色发展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环境治理
“十一五”期间,青白江区先后投入资金40多亿元,通过开展生态整治、污染治理、工业循环、生态农业、生态细胞等工程项目及“环保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等专项行动,全区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截至目前,该区共有9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1个乡镇(街道)全部为环境优美乡镇,全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达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
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青白江区坚持经济发展速度与生态环境效益并重,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指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生态产业转型,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初具雏形,以现代物流商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有机生态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势崛起。
工业上,青白江区累计投资285亿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97个,先后投入6亿元资金发展循环经济,在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链之间探索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合作模式,全区现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个、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个;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节能环保住宅研发生产、商用车汽车制造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正加快形成,将逐步取代冶金、化工为主体的传统工业,成为新的工业主导产业。
服务业方面,依托西部铁路物流中心和32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初步实现现代物流商贸业集群发展,同时现代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业加速发展,正逐步成为地区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结构由工业经济主体向服务经济主导演进。
农业方面,初步形成以特色菌蔬、高档花卉苗木、两用药材、伏季水果等为特色,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支撑,以冷链物流为引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11年该区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39.3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达到67.6%,累计182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等认证。
4大任务 环境与发展相和谐
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青白江区有基础,有条件,更有高瞻远瞩的目标和眼光。在长达66页的《青白江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上,该区更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下一步,该区将按照改善资源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生态消费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四大方面着手,对照25个详细指标加快建设,朝着国家级生态区目标迈进。
任务一:资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目标】
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50%;水域湿地覆盖率达7%;生态综合治理率达到85%;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农村牲畜粪便处理率达98%;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2%;类或优于水质达标率65%; 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91.8%。
按照“森林长在城市中,城市建在森林里”理念,青白江区将全方位打造成都北部的生态屏障,从2011年到2015年,新增植树造林1733公顷以上,不断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按照“全面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的要求,全面推进流域污染防治、大气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建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鼓励生物防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最终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资源环境条件得到有效保护并持续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强化。森林覆盖率、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等指标不断提高。
任务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五年目标】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降低 2.87%、8%;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70%;固体废物排放强度降低至0.75吨/公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92%;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98.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青白江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青白江将加大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对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改造,构建以新材料为主导,以新能源、节能环保、商用汽车制造和机械装备制造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转型,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紧紧抓住成都建设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的机遇,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空间布局和业态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与现代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降耗技术和产品,最终实现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指标持续下落,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持续提高。
任务三:生态消费模式不断优化
【五年目标】
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达9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2%;生态环保产品消费比重达75%;市场包装限塑比重达90%。
除了生产,传统的消费习惯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不可小视。在此次试点工作中,青白江区将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实行用地管控;优化用能结构,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鼓励生态产品消费,建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网络管理平台,实时收集节能产品信息,不断扩大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份额,从而实现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生产环保产品消费范围不断扩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逐步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市场包装限塑比重等指标持续提高。
任务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五年目标】
将生态环境纳入主要考核指标;生态文化推广体系方案基本落实;生态环境灾害应急预案与组织机构落实率达90%;生态文明建设群众满意度达92%。
以制度设立、舆论宣传、生态文化设施建设为抓手,青白江区将积极引导市民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加快构建全区生态文化体系。下一步,该区将建立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进机关公务用车改革,抓好生态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多部门联动机制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强化舆论宣传,建立生态文明培训体系,组织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氛围;以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毗河两岸生态休闲旅游带、七星岛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重点,完善生态文化配套设施,赋予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教育、文化展示功能。
推荐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