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0日消息:“栽树就是栽历史,栽树就是栽人文,栽树就是栽政绩。”——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掷地有声的话语向外界表明:绿色,将成为山西决战未来的重要砝码。
退耕还林10多年,随着工程建设稳步发展,山西省加快了绿色山西建设的步伐。于是,吕梁山绿了、太行山靓了、风沙区稳了、山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区域经济明显发展。山西坦然面对先天不足的发展短板:作为黄河泥沙的主要输入地区之一,全省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俱存。
改变短板,山西在行动
通过10多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山西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在加快林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果。
从2000年至2001年试点,再到2002年整体启动,截至2011年底,山西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295万亩,工程区涉及11个市113个农业县(市、区)1104个乡(镇)1.3万多个行政村,退耕农户100多万户、390多万人。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山西完成造林2295万亩,占同期全省营造林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为山西储备了大量的森林资源。
一组组数据,释放着绿色能量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森林覆盖率由14.12%增长到了18.03%,净增长3.9个百分点,仅退耕还林工程一项就贡献一半还多;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山西的入黄泥沙减少了30%。
植被的增加,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
近年来,山西省沙尘暴次数和强度逐年减少。从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朔州市森林覆盖率比实施前增加8.2个百分点,年均风速降低14%,8级以上大风由16次减少到11次,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从退耕前的每年每平方公里5230吨减少到2004年的1090吨。太原市以实施退耕还林为依托,短短1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9个百分点,成为太原历史上林业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生态建设工程。
工程还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了重要途径,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工程区农民直接享受国家补助资金超过94亿元,户均9226元,人均2414元。退耕还林还使广大农民开始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工程建设不仅新发展一批以红枣等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兼用林,而且利用林草间作模式,发展牧草100余万亩,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饲草资源,为退耕农户长期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干部群众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普遍增强,并自觉投入建设绿色家园的事业中。太原市启动环城林带建设,大同、长治等地进一步加强旅游景点的绿化和美化,提高了自然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品位。吕梁市的柳林、中阳等县通过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以煤换林”的做法,为全省加快营造林发展步伐提供了思路和样板。
荒山少了、绿地多了,风沙少了、林木多了
通过10多年以退耕还林为主体的大规模生态建设,广大群众感受颇深,受益多多,林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强化管理规范精心实施突出成效。
从退耕还林工作试点开始,山西省实施了省级政府负总责、市县政府负责制与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县”措施,省、市、县三级联动保证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2002年,山西省政府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一把手为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省政府每年与市政府签订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省林业厅与省纪委、省监委联合制定出台暂行规定,对退耕还林工作中可能出现违纪、违法行为处理作出明确规定……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有力推动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
从2012年开始,山西省将在全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建设中开展“五比五看”创优活动,并作为2012年和“十二五”期间全省退耕还林工作的主轴,活动将力争把退耕还林工程打造成全省生态建设标志性工程和富民示范工程。
不仅如此
山西省还探索和总结形成了“户承包、村申请、乡组织、县管理”的运行机制,与“户退户还”、“户退村还”、“此退彼还”等形成合力,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
据统计,山西省先后有750多支造林专业队、2万多人和400多个造林大户参加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专业队和大户承包造林完成的宜林地造林面积占工程宜林地造林面积的70%左右。专业队伍和造林大户的参与,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推进了林业生态建设由部门向社会的转变。
百年基业,质量为先
围绕提高质量这个核心,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山西把经济效益较高的兼用树种、速生树种、乡土树种作为主栽树种;大面积推广容器苗造林等科技成果;在北部风沙区实行"6+1"的林草间作模式,吕梁地区实行“灌木铺底、乔灌混交、立体种植”模式,长治等地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模式。
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山西省十分注重后续产业的发展。
从工程建设开始,山西省政府就出台封山禁牧办法,省退耕办下发退耕还林工程区封山禁牧通知,市、县人民政府以公告、通告或布告的形式颁布封山禁牧制度。
朔州市确定封山禁牧面积170万亩,划定18个重点区域,确定45个重点封禁乡(镇)和346个重点封禁村。忻州市组织270余人的管护队伍,125人的执法队伍,使全市护林巡查人员超过1100人,形成县、乡、村、户的管护网络。柳林县由县财政专门拿出资金用于林地管护,15个乡(镇)每个乡(镇)配备5名护林员,每人每年县财政补贴1万元。同时,各地把退耕还林与农田基本建设、发展舍饲圈养、拓宽生产门路、发展龙头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北部、西北部以灌草发展畜牧业,南部和西部以果品发展加工业,东部以干果和药材为主的后续产业发展格局。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