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测PM2.5引争论 多地选址被指“太生态”

2012年04月06日 09:38广州日报

杭州一雾霾温室气体监测站

杭州一雾霾温室气体监测站

中国园林网4月6日消息:多地PM2.5选址被指“太生态”, 也有专家表示公园与住宅区差异不大。

3月25日,浙江七城市开始公布每日PM2.5日均值;30日,江苏全省13市PM2.5监测数据正式上线……全国性的PM2.5监测发布提速,新一轮国内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治理大幕拉开。

然而,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PM2.5年均值六年来未达标,而南京等地因测试点选择“偏生态”受到质疑,国内PM2.5监测方法和标准之争也没有停歇。

“小颗粒”带来大挑战。测哪里、怎么测、如何治,制定科学监测体系“对症下药”,才是化解公众“PM2.5焦虑”的根本。(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陆文军、张淼淼)

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要不断贴近人民的感受。开展PM2.5攻坚战,就必须先解决PM2.5监测数据的“打架”问题,国内监测设备采购标准出台须尽快尽早。 ——相关专家

有限监测点应最大程度体现PM2.5真实状况

尽管并未全面铺开,但国内多个城市零星公布的几个PM2.5监测点选址,已经引发争论。

此前,深圳、南京等地选取的监测点有些位于学校、公园、绿地附近,公众对这些“环境优美”的监测点产生质疑:“太绿化”、“太生态”的监测点测出的数据,是否会掩盖空气真实污染程度?

对此,北京市环境监测专家虞统认为,选址监测点就是要反映一个区域的空气状况,“如果边上是污染排放源,监测就不能代表区域污染水平,相反如果都放在公园里,自然也不行。”

但也有专家指出,颗粒越细,不同监测点数据差就越小,PM2.5是极细微颗粒,在城市空气中实际上分布比较均匀,即使设在公园里也与在住宅区差异不大。如近期杭州公布的监测结果,绿意环抱、风景秀丽的西湖风景区的数据与其他地区差异不大,甚至部分污染更高。

科学监测是科学治理的基础,监测点选择也应该最真实反映城市总体空气质量。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说,PM2.5监测点选址应该科学规范,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监测结果。“一要与地区的人口密度挂钩,二要远离明确的污染源,三要处于没有遮挡的空旷位置,这是全球惯例。”

“有限的监测点应该最大体现PM2.5真实状况。”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监测点在居住区、办公区、郊区、农田甚至公园按人类活动比例均匀分配较为合理。

“空气监测要取信于民。”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则认为,公众并不是技术专家,应该把设点方案、设点条件公开,甚至可以考虑召开听证会,求得最大公认度。

设备和方法不同结果相异

根据部署,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时间紧迫,但争议并未停歇。如何科学监测我国城市PM2.5,依然是焦点。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罗毅说,新标准的实施确实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要在相对紧迫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完成点位调整、设备购置、人员培训、信息发布等相关能力建设,是新标准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初步估算,全国388个地级以上城市在PM2.5监测设备上的总投入需20多亿元,但据记者了解,国家尚未出台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

不仅监测设备选取有争议,监测方法选取也显得颇为纠结。目前PM2.5的自动监测,国际常用方法为称重法、β射线法和光散射法。仪器不同、方法不同都可造成数据上的差异,即使一种仪器,厂家不同,也会形成差异。

“不同设备,不同方法,差异确实存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大和分析,PM2.5吸湿性较强,如果空气湿度增大,颗粒吸水后变重,用称重法监测,就可能造成数据失真。

伏晴艳说,PM2.5监测是“世界性的难题”,“重要的是确保在同一地区采用相对统一的方法,不要因为使用不同方法人为造成数据差,这样监测就失去意义。”

据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在组织对PM2.5监测设备进行比对试验,指导全国做好PM2.5监测设备选型工作。另外,环境保护部也正在积极建立我国自己的监测设备适应性检测体系。

一位环保部门人士指出,中国的PM2.5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成分?对人体伤害程度有多高?这些基本问题还并非很清楚。治理之难首先就是难于找到“对症之药”。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全建议通过国家立法明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

伏晴艳认为,PM2.5要“体检”更要“治病”。要换来“碧水蓝天”就必须强调绿色转型。 

推荐阅读:

四川:PM2.5监测为啥多在公园 环保人士称缘于选址苛刻

PM2.5无处不在 专业词汇成为了街知巷闻的新闻热点

PM2.5背后绿化行业机遇何在?

园林绿化是PM2.5“克星” 关心监测更关心治理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