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11日消息:沙湖公园建设问题,前天开了听证会。市园林部门出示了修改后的三套方案供听证。
填湖是众所关心的焦点。这三套方案,填湖面积依次递减,建设资金则依次递增。耗资最多与耗资最少的相差约9000万元,对应的水域面积在13.7公顷左右。根据报道,11位听证代表中有10人认同第二套方案,也即相对折中的方案。
假如建沙湖公园必须得填湖,剩下的问题可能就是在填湖面积、建设资金以及服务设施质量等方面做出权衡,看哪个方案获得最多赞成,或者反过来讲,遇到的反对最少。
假如建沙湖公园必须得填湖,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所有的方案都是次优方案,没有任何一个是最优方案。
湖泊是自然的赐予,属于全体市民,湖泊公园怎么建,必须听取民意。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取得市民的同意;市民的意见和市民的同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召开听证会是常态,不开才是例外。我知道,武汉不是所有的湖泊公园,都开过听证会的。希望这次听证会能够成为惯例,做出示范。
不久前,众多媒体对武汉沙湖问题的聚焦,一度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听证会既是回应,也是一种自我修正。直面问题,问过则改,这是好事。但我想,城市相关部门以后能否更加积极主动一些,而不要总是这么处于被动状态。
沙湖公园建设的现行方案,都是以一定程度的填湖为前提的,有一个问题已经被提出来:沙湖公园建设为什么要占用湖面?规划部门的说法是,沙湖周边岸线狭窄,不占用湖面就无法建设休闲区、绿化带等等。如果“新华视点”的报道属实——一块拆迁腾退出的近百亩的沙湖公园规划用地,后来被变更性质为商业居住用地——那么目前局面或许是本可避免的。
有相关部门人士曾说,填湖建沙湖公园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句话一度受到不同程度的戏谑。我想,这很可能是无奈之语。揆诸现实,武汉有些湖泊,因为建成了公园,确实避免了被蚕食乃至消失的命运。某种程度上,这是用建设湖泊公园的“既成事实”,来防止湖泊变成房地产的既成事实。“更好地保护”背后,存在巨大的张力,甚至可能是剧烈的角力和拉锯。
在今天,发展具有强大的正确性。很多次,一些老武汉人手指着告诉我,这里曾是什么湖,那里曾是什么湖,现在,它们已经变成马路、街道和高楼大厦。很多时候,我们被告知这是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城市要发展,湖泊、土地等等大概没有不可以成为要素资源的。但是,你真的确定这只是发展和环境的矛盾,而不是商业利益对公共利益、资本对社会的征服?
“百湖之市”的称号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武汉保护湖泊的决心也已广为宣示,相关法规条例据说可能是全国最多的,倘若不能有效遏制水域面积的减少,岂止是令人遗憾而已?
湖泊是武汉的城市特色,是法律保护的对象,是市民休闲的场所,更是武汉人的情感核心、生命记忆,因而是市民自我认同、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很多市民那么强烈、那么激烈、那么执着地爱湖、护湖,反对填湖,我相信,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出于市民权利、公共利益这一套社会政治话语,而仅仅是出于一种强大的情感本能,就像一个人倾力保护自己所爱之人。
即使没有填湖之外的选择,填湖仍是令人痛心的。对于湖泊保护问题,我不知道还能再说些什么道理。有人说,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湖泊必须严格保护。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这意思就是在为子孙后代积福。如果我们仍对某些事物真正心存敬畏,则再没有比这更具重量的话了。
推荐阅读: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