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16日消息:尊重自然,减少人工干预 建可持续的稳定的经济的城市森林。宜居城市的第一要素,就是生态绿化。从2002年到2010年的8年间,苏州绿地率由29.6%增至37.2%,绿化覆盖率由33.4%增至4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6.2平方米增至14.9平方米。
市民不禁要问:为什么城市绿化很多,总缺少那种森林的感觉呢?对此,苏大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马建武教授认为,“一个地方由乔木、灌木、草坪等组成的植被系统,是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是自然形成的”,“如果不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成排成行人工规划、种植类同的植物,怎会让人有森林的感觉呢?这是一个原因”。
马建武曾拍下上海、广东、苏州等城市道路绿化的照片,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分辨,“城市的自然条件不同,道路绿化景观却彼此雷同,缺少个性和特色。”她认为,建设城市森林,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即本地自然条件如何,乡土植物有哪些,充分尊重自然,注重从自然界获取灵感,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对此,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成海钟教授举例说,城市公共绿化建设应力求自然,尽量避免人为搭配的“大面积色块”,这样的平面绿化,物种单一,管护成本较高。他同时提出,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城市开始推广立体绿化,“这里有个误区,屋顶、墙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而更应注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有机组合。”
“水岸绿化”做出特色 打造林水相依的景观林带
苏州坐拥太湖,城市水系纵横交错。刚刚建成开放的石湖景区东部区域总面积5.64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就占了2.56平方公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副院长周军教授认为,“河流、湖泊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河岸林既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的亮点。”
周军认为,城市发展和商业开发中应注重沿河植被、自然景观的保护,做好水道、绿道等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他建议,多采用自然式生态驳岸,多种植湿生乔木,形成林水结合、林水相依的自然景观带,有效地发挥保护河流、连接城内外森林、湿地的生态廊道功能。“即使是游憩型水岸的处理也应该注重贴近自然”。
绿量是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周军说,乔木是增大城市绿量的核心元素。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应充分有效利用好各种土地资源,见缝插绿,合理配置和多栽种树木,“尤其是乔木,整体提高城区的树冠覆盖率,结合苏州城市特色风貌,加大树种的规划配置和应用研究”。
苏大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建筑规划系主任刘晓平教授认为,不同城市类型和自然禀赋有差异,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目标也有区别。“就自然条件来说,苏州山水兼备,山水是绿化景观的有机部分,算是一个优等生,”他说,“像纽约、柏林的中央公园一样,建议苏州大手笔营造几个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的超大开放式林地。”
城市绿化需要全民参与 建城市森林从种一棵树开始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有限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多层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居民家里的小院也是宝贵的‘绿化用地’,阳台、露台、窗台、屋顶平台在垂直绿化中也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副校长蔡曾煜教授提出,“提倡和引导家庭种花养草,也是城市绿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曾煜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在自家庭院里种几株树,在阳台客厅卧室摆上几盆花草,已成为越来越多苏州家庭的爱好,“离退休老人,包括家庭主妇,是这支队伍的主力”。他建议,积极倡导每户家庭植1棵树或养几盆花,组织科技工作者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并免费提供种苗,同时探索解决居住区屋顶绿化、庭院绿化、阳台绿化的疑难问题,不断提高绿化水平。
城市绿地“三分种、七分管”。我市自2005年开始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市管绿地养护单位,绿化部门对其实行严格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据园林绿化部门统计,我市2010年共查处各类绿化违法案件25起,挽回绿地面积450平方米。对此,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书记潘文明教授认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市民素质是重要一环,只有把爱绿护绿的“美德”落实到行动上,并且常常“温习”,才能养成一种习惯。
推荐阅读:
(来源:姑苏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