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18日消息:难以想象,一个年综合收入6000万元的国家4A级景区,10多年前还是一个23个月发不出工资、欠款321万元的国有林场。
更难以想象,眼前由蓝天碧海、茂密森林和金色沙滩组成的人间天堂,昔日却是一个风沙、海雾、小咬肆虐,令周围百姓苦不堪言的地方。
这是一场经济的跨越,更是一个生态的奇迹。自然保护与经济开发在山东省日照市大沙洼林场的发展历程中,再也不是矛盾的两极,反而互为助力,协调共赢。成功的背后,是场长郑培宏35年如一日的艰苦创业,锐意改革。
攥着46张传票,他临危受命当场长
“大沙洼有三宝,飞沙、海雾和小咬”。这是上世纪60年代流传在日照的民谚。那时的大沙洼是不毛之地,风沙、海雾使庄稼难收,环境恶劣小咬滋生。三宝实为三害,当地人民群众深受其苦。为改变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1960年国营日照县大沙洼林场成立,开始建设以黑松为主的人工沿海防护林。
1977年,年仅18岁的郑培宏来到大沙洼林场参加工作。虽然生活艰苦、劳动繁重,但他毫无抱怨,积极乐观,白天植树造林,晚上学习业务知识,下雨天还组织文艺活动。他热爱林业喜欢钻研,常常走在路上还拿着枝条练习,嫁接的树木成活率都在95%以上。为了增长才干,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考取了山东省林业学校,专业学习为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领导、同事都很喜欢这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亲热地叫他“郑万能”。因为他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而且乐于助人,业余为大家免费维修自行车、手表,从不让人失望。工作中他勇挑重担,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修路筑田,处处冲在前头,还总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劳动效率。
1985年,年仅26岁的郑培宏因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副场长,但此时的大沙洼林场却开始每况愈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单纯依靠林业发展林业已使林场举步维艰,最困难的时候,累计欠款321万元,职工23个月未发工资。林场人心涣散,职工纷纷离场自谋职业,各项工作濒临瘫痪。
这样的烂摊子谁愿意接手,又有谁能接手呢?领导找到了郑培宏。1993年11月,郑培宏临危受命担任林场场长,迎接他的却是催还款项的46张法院传票。“你放手干吧!真要是把你抓起来,我到牢里给你送饭!”面对领导的信任和林场负债累累、林木资源少、基本建设落后的现状,郑培宏没有退缩,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党员干部分头找回离场的职工,班子成员一起凑了130元钱购买了部分办公用品,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敢为人先,锐意改革,他为职工群众撑起一片天
“拿上工资,住上房子”是郑培宏向职工们许下的承诺,可这承诺要兑现该从哪里下手?发展的道路有千万条,哪一条能适用于大沙洼林场?上任后,郑培宏始终焦虑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养鸡、育虾,甚至做沙发,他也曾多次尝试,多次失败,但这更促使他认真调研:大沙洼究竟开发什么资源,才能既保护好林子,又适应市场需求?终于,透过松林的缝隙,他看到的森林旅游的曙光:立足林场蓝天、碧海、绿树、金沙滩的独特资源优势,以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业带动林场经济发展!
可没有钱怎么搞开发?郑培宏带着职工自己动手,先在海边修建了几间活动板房作为冲洗房,又买了旧渔网制成防鲨网,就这样开辟出第一个海水浴场。虽然简陋,但后来的一系列事实证明,森林旅游的康庄大道自此开始在大沙洼不断延伸——
1994年8月,森林公园正式挂牌营业;1995年,林场对海水浴场进行了扩建改造,实现旅游收入4万元。1997年5月,郑培宏争取台商来场投资,虽然“电力不足,连电脑都打不开”的状况最终令台商望而却步,但仍配套建设了部分旅游设施;1998年5月,林场引进了蒙古大营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收入50多万元。
效益的增长验证了方向选择的正确。尝到了甜头的郑培宏开始往上台阶上动脑筋:如何把森林旅游做大做强?争取优惠政策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借鸡下蛋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要争取政策必须取得上级的支持。为解决制约林场发展的瓶颈问题,郑培宏天天揣着材料找领导联络沟通。只要敲开领导办公室的门,他就先迈进一只脚让领导关不上门,领导有时间就汇报,没时间就把材料留下。同时他带领干部职工真抓实干,修路、治河、栽树、摆花,使大沙洼天天都呈现新变化,让领导真切地感觉到林场人确实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正是凭着这股百折不挠的韧劲和日新月异的变化,郑培宏终于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理解和倾力支持。
1999年2月6日,仿佛久旱逢甘霖,振奋人心的新政策终于出台!政府批准大沙洼拿出1500亩沿海荒滩作为旅游开发起步区和筑巢引凤的载体,并在土地供给、规划建设、税费缴纳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一时间林场迅速成为国内外客商的投资热土,先后完成投资开发项目31个,投资总额1.8亿元,建成了林海、百盛等综合服务设施28处和动物园、森林河道等人文景观,能够同时满足3000人食宿,初步形成了 “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自2005年起,旅游门票收入突破1000万元并逐年攀升,年游客接待量超过60万人次,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龙头,日照靓丽的生态名片。
有了钱,郑培宏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职工改善福利。林场先后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楼,统一安装了中央空调,将全场职工从陈旧潮湿的平房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老职工都说做梦都想不到,前几年连饭都吃不上,如今家家都开上了小汽车。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大沙洼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幸福、一种自豪。
林场的森林旅游还为社会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滨海区域旅游和周围渔村民俗旅游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辐射效应。任家台民俗旅游村红太阳大酒店的老板娘刘美香的话代表了周围群众的共同感受:“我们是背靠森林公园这棵大树好乘凉!”她家从2003年开始接待游客,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光旅游这块一年挣个五六十万没问题,而且还不耽误家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像她这种收入在村里也只算中等水平,据介绍,仅森林公园附近的任家台、吴家台两个村,村民旅游收入一年就超过1000万元。
大沙洼林场的创业历程初步探索出一条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新路,对山东乃至全国国有林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林场先后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国有林场”、首批“森林经营示范国有林场”。郑培宏也因此荣获“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管理奖”、“全国绿化奖章”和“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
科学开发反哺生态,他让森林越开发越繁茂
从事林业工作35年,郑培宏爱树如子是出了名的。即使是当初最贫困的时候,林场育的苗郑培宏就没舍得卖过,全都栽到了场里。“以林为本、生态优先”是他始终坚持的理念,每年郑培宏都会从旅游收入中至少拿出400万元资金反哺林业,不断收购林场周边村庄的洼塘、闲置地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这每每让再次光顾的人们感到惊喜:“大沙洼林场竟然越开发,森林越繁茂!”
经过多年建设,大沙洼林场的植物种类达到200多种,建成了江北最大的水杉林地。为人们创造了优美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环境的同时,还保护了周边的数万亩农田不受飞沙和海雾的侵害,有效改善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以林促游,以游养林”,协调发展的理念调和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使林场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方面获得了双赢。
树种单一,林龄老化,生态防护功能下降,是沿海防护林建设中遭遇的普遍问题。为提升林场建设水平,郑培宏积极开展海防林改造实验,创造性地进行 “林中造林,树下栽树”,通过换土移植雪松、木槿、蜀桧、淡竹等30个树种进行试种,采取针阔、常绿、落叶混交方式栽植,大力发展立体复式混交林,打破了“宁在人下为人,不在树下为树”的古老寓言。改造后形成的林分,病虫害减少,抗逆能力增强,防护效能提高,景观效果也随之大大改善。这项公园创造出的技术项目,后被确定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之一。而这一技术实施的资金,也是来自森林公园日益火爆的旅游收入。
在荣誉和成就面前,郑培宏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而是进一步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发挥森林的生态文化效益,努力探索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他提倡和创立了以绿色理念和优质服务为内涵的“林海情深”文化品牌,弘扬森林文化,丰富了林场旅游内涵,为日照滨海文化名城建设又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以林促游、以游养林的良性循环格局,确保了公园现有森林资源的永续经营和利用,再结合生态文化建设,必将开辟了一条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通道。”站在一日比一日繁盛的森林中听涛观鸟,郑培宏充满激情。
伴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沙洼林场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为了建设经营管理科学、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新型国有林场,郑培宏正带领全场职工朝着“资源更丰富、实力更强大、职工更幸福”的目标奋勇前行。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